首页 >> 2021年-01期

【专栏】新冠疫情催生一大波新语热词

 

发布时间: 2021-03-19

陆建非

我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上海分会会长

  世界三大最权威的英语辞典——牛津辞典、剑桥辞典、柯林斯辞典每年都会宣布年度热词,凸显该年度人们因最为关心的事件而使用最多的词汇,不断地被引用,最终形成“社会性述说”。

  柯林斯辞典率先宣布,“封城”(lockdown)成为2020年的年度热词。lockdown最初是指囚犯被禁闭在牢房中。“2020年该词涵义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封城现在是一项公共卫生措施,自2019年以来其使用量成倍增加。”从另一角度看,宅在家里久了,和蹲监狱的心态也差不多。

  剑桥词典选择了与“封城”密切相关的“隔离”(isolation)。新冠肆虐,“隔离”一词有了新的定义,指的是“禁止人们离家或自由旅行的一段时间,这样就不会感染或传播疾病”。

  在对超过110亿个词的庞大语料库进行追踪后,牛津英语词典染上了“选择困难症”,最终决定放弃2020年年度词汇的评选,取而代之,公布月度词词汇表。该词典编委会主席卡斯帕·格拉斯沃说:“这在语言学上是史无前例的一年。随着这一年的推进,牛津大学研究团队识别出了数百个重要的新词和用法,如果放在其他时期,其中的几十个可能会成为年度词汇。这既前所未有,又有点讽刺——在一个让我们无言的年份,2020年充满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词。”

  再看美国。2020年11月30日,韦氏英语词典出版商韦氏出版公司宣布,2020年年度词汇为“大流行病”(pandemic)。同日,美国在线词典网站也将“大流行病”定为年度词汇。pandemic源于拉丁文和希腊文,是pan(全部)和demos(人口)的结合体。此单词原意为“普遍的”,后来专指医学意义上的“大流行”。该词典总编辑索科洛斯基表示,“‘大流行’不再仅仅是一个术语,而已成为通用词汇。”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词”。大疫大灾不仅赋予冷僻寡闻的旧词以新意,而且催生出一大波新语热词,有冷嘲热讽的,有精灵古怪的,还有嫁接拼装的……据统计,由疫情催生并正在被广泛使用的各种新词汇、新表达超过2000个,其中显现度最高的当属covidiot。这个新词是由covid与idiot合成的,意为“新冠白痴、新冠笨蛋、新冠傻瓜”,即在新冠疫情下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情或无视政府指令的人,疫情中违反安全规则者。有些网站将这类“新冠戆戆”细分为两类:一是a stupid person who stubbornly ignores social distancing protocol, thus helping to further spread COVID-19;二是a stupid person who hoards groceries needlessly spreading COVID-19 fears and depriving others of vital supplies.

  maskaphobia也是个妇孺皆知的流行词,意指“害怕或歧视戴口罩抗疫”。确实令人匪夷所思,戴不戴口罩在西方成为一个重大命题,甚至被宗教化、政治化、极端化,上至总统,下到庶民,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有的还闹上了法庭。

  在西方文化中,戴口罩的往往是病患者,以防把病传染给他人,不可想象没病的人也戴口罩。于是在不少西方国家普遍存在一种口罩恐惧症,人们不愿意采用最简单的戴口罩防疫手段,如有人主动戴口罩,反而会遭到他人的攻击和歧视。maskaphobia原本特指“面具恐惧症”,这类恐惧情绪最初源于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因为人际交往多数情况下都是面对面的,通过观察对方表情,眼神等来判断此人的喜怒哀乐,揣摩下一步他/她要干什么,面具的使用恰恰把这个“信息源”给屏蔽了,从而给人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由于新冠疫情的凶猛和反复,不少人变得思维混乱。有一些新表达的面世颇有趣味,譬如:blursday(模糊日),意思是“日子都过混了”。又如:spendemic构词巧妙,受人追捧,由spend与pandemic合成,特指疫情消费,即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时网购增多。

  自我隔离在家太久了,必然产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异常情况,新词自然而然冒出来,如德语新词coronaspeck(新冠肥)。speck在德语里是培根的意思,有时也暗指像培根上的脂肪,所以coronaspeck在德国指的就是人们为了帮助政府抚平新冠确诊和死亡案例上升的曲线,而留在家里长出来的身体曲线(肉)。

  新冠疫情是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的一只巨型黑天鹅,针对这段特殊年代,英语立马做出反应,缩略语BCV、ACV应运而生,前者为新冠前(before Coronavirus ),后者是新冠后(after Coronavirus),类似于公元前、公元后。

  Coronials(新冠病毒一代)的说法一出现便迅速蹿红,特指疫情封锁期间以及之后几个月出生的婴儿,对应的是Millennials(千禧一代)和Generation Z(1996年至2012年出生的互联网世代)。德国人称未来一代为Corona-Babys(新冠病毒娃娃),年龄大一点的便叫Coronials(新冠病毒一代)。

  人们在非常时期的词汇创造力着实惊人,疫情稍有缓解,loxit(脱封)一词便蹦了出来,即脱离封锁和封锁期间的规定。而lockstalgia(怀念封锁时光)一词令人叫绝,lock(封锁)+ nostalgia(怀旧、念旧),表示我们可能会深情地回顾这段封锁时光,并留下几个可以讲给孙辈听的故事。

  老板和员工难得有共识,但对furlough(无薪休假)一致赞成。此词源自荷兰语verlof,义为“许可”。最初是指给予政府或军事人员的休假,也适用于允许囚犯在规定时间里暂时离开监狱。疫情当下,最常见的是指非自愿的无薪休假,等未来业务恢复再重新上岗,即“待岗”,但比“下岗、失业”要好听一点。

  科学家常用morbidity(发病率)和mortality(死亡率)等词汇来发表声明;政府官员警告asymptomatic(无症状)的人也很危险。但这些词汇均属于专业术语,公众不完全理解。于是,公共卫生官员便用not showing any symptoms(没有症状)取代asymptomatic(无症状),用spread(扩散)等一些简单动词,而不用transmit(传播),甚至还用hand-washing(洗手)代替hygiene(卫生)。

  那些通常用在战场上的词语被大量拿来讨论疾病。特朗普自诩为领导抗击病毒的“a wartime president(战时总统)”,纽约州州长科莫将呼吸机比喻为“missiles(导弹)”。华盛顿大学的一位语言学家认为,医生和政客都想用能凸显问题严重性的比喻来吸引公众眼球。

  2020年10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染上了新冠病毒,他的豪华治疗方案中出现鸡尾酒疗法(cocktail therapy),原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没多久蹦出了quarantinini(隔离马天尼、隔离鸡尾酒)一词。从quarantine(隔离)+ Martini(一种鸡尾酒)组合而来,是指人们隔离在家喝下的各种酒类。

  “宅经济”环境下,新的合成词也频频造势,webinar一词应运而生,即web-based seminar(网络研讨会)的缩写。疫情期间,视频会议软件zoom十分吃香,好事者闲不住,又发明了zumping/zumped(视频分手),即zoom和dumping或dumped(抛弃,扔下)的结合体,意指通过视频会议软件被甩。

  更多的语言学专家认为编撰此类新词语辞典还为时过早,只有当科学家正式认定新冠病毒将陪伴人类不止一个十年后,才有必要考虑这一点。一切将取决于新冠疫情持续多久。

  英国媒体运用一些疫情催生的新词汇描述了Jack的一天:

  After WFH in basement casual(视频会议着装,即只需要为视频会议打扮上半身,下半身着装则随意)for a whole day, my friend zoomed me in the evening and told me he had just been zumped. I wanted to give him a hug, because I knew he was very sad and suffering from skin hunger. He was not crying in order to save toilet paper because some covidiots had bought it all from supermarkets. After chatting with him, I made myself a quarantini. Hopefully everything would get better A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