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01期

【留苏百年】记为中共建党出过大力的留苏学长杨明斋

作者: 王利亚 

发布时间: 2021-03-19

  杨明斋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著名革命活动家,他陪同最早的共产国际代表来中国,担任俄语翻译和向导,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称颂他“万里拓荒,一身是胆”;周恩来赞誉他是我党历史上一位对建党多有贡献、受人尊敬的“忠厚长者”。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今天,回顾这位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出过大力的人物,格外具有意义。

  杨明斋,汉族,名好德,字明斋,1882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西乡马戈庄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读私垫,15岁读完“四书五经”,是村里最有学问的人。

  因自然灾害,家道中落,杨明斋16岁辍学务农。那时的山东,“闯关东”是农民们谋生的普遍选择。当地流传民谚:“死逼梁山上关东,走投无路下崴子(海参崴)。”

  1901年3月,19岁的杨明斋走上这条路。4月,他到达海参崴,在一家小工厂当工人兼记账员。边做工边学俄语。工厂成立工人业余学校,他担任义务教师,晚上教工人识字。

  1908年春,他来到西伯利亚的一个矿区。由于通晓俄文,善于人际交往,在业余时间常给工友们读报纸,在华工中威信很高。在这里,杨明斋与布尔什维克党人相遇。

  十月革命前,杨明斋秘密加入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被党组织安排到沙皇俄国外交部当职员,为布尔什维克党从事地下活动。俄共党组织保送他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0年,杨明斋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毕业后,受俄共党组织派遣,到被日军占领的海参崴,以旅俄华工联合会负责人的公开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红军进入海参崴后,杨明斋身为布尔什维克,又通晓中、俄两国语言,非常适合承担与中国共产主义者建立联系的任务。于是,杨明斋参加了设在海参崴的俄共(布)远东地区委员会的工作。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出了以维经斯基为代表的工作小组到中国活动,杨明斋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合适的翻译和向导。他也因此成为筹建中共的“牵线人”。

  杨明斋陪同维经斯基在京期间,拜访北京大学的俄语教授、号称“中国通”的俄国人波列伏伊和俄籍教师阿列克谢·伊凡诺夫,向他们说明来访目的:苏俄《生活报》记者维经斯基希望报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们提出了“李大钊”和“陈独秀”。

  当时陈独秀已去上海,在波列伏伊和伊凡诺夫介绍下,工作小组前往北京大学访问李大钊。这是俄共(布)使者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李大钊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李大钊与维经斯基的会谈由杨明斋担任翻译,当李大钊了解了杨明斋的经历后,大加赞扬,称他“万里投荒,一身是胆”。

  李大钊建议去上海访问陈独秀。带着“考察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的可能性”这一重要而秘密的使命,维经斯基和杨明斋前往上海。

  1920年5月间,维经斯基和杨明斋等人到达上海,访问了陈独秀,并与《新青年》《星期评论》《时事新报》、共学社等杂志、社团的负责人会晤。工作小组了解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后,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并对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建党准备工作给予帮助。

  1920年5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杨明斋参加并负责研究会的工作。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成员,杨明斋是其中之一。

  1920年8月中旬,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为书记。杨明斋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并由俄共(布)党员转为中共党员。杨明斋还参与了将《新青年》杂志改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的工作,协助出版了《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杨明斋的住所宣告成立,所以,杨明斋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

  此后,北京等地相继建立团组织,团中央机关仍设在杨明斋的住所--上海新渔阳里6号。据陈望道回忆:“主持青年团的是从俄国回来的杨明斋和一青年俞秀松,另外还有几个青年”。

  在李大钊领导下,北京共产党小组于1920年10月成立。1920年秋天,杨明斋陪同维经斯基到山东,与济南共产党组织发起人王尽美、邓恩铭交流,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济南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

  1920年5月,维经斯基小组一行人来到上海后,创办了中俄通信社,这是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红色通讯社,杨明斋任社长,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1920年9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渔阳里6号开办了外国语学社,杨明斋任校长和俄文教员。曾在外国语学社学习的肖劲光在其回忆文章中说:“在外国语学社负责的是杨明斋。那是一个挺和蔼可亲的山东人,俄语说得很好”。

  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学习俄文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同时参加上海的一些革命活动。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学习。杨明斋协助包惠僧选拔优秀学员赴莫斯科学习。

  1920年冬至1921年7月,由维经斯基(共产国际)提供资金,在杨明斋的安排下,外国语学社培养出来的34名学员分期分批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这些学员中,刘少奇、罗亦农、王一飞、任弼时、肖劲光等人后来成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1年初,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还成立了一个教育委员会,杨明斋任该委员会副主任。他还参与指导建立中共领导的工会-上海机器工会,积极开展工人运动。

  1921年春,杨明斋与张太雷受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的委派赴伊尔库次克,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中共建党情况及与共产国际建立关系等问题,并起草了关于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的报告,提交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杨明斋还是中共最早参加共产国际大会的成员之一。1921年6月,杨明斋和张太雷一起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张太雷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大会上发言,据鲍里斯·舒米亚茨基证实,他在伊尔库茨克负责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时,“与中共党人张太雷、杨明斋有接触”。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年届不惑的杨明斋由俄国共产党员转为中共党员。

  1921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局书记,成立了党的支部,杨明斋为支部成员。

  杨明斋虽没有参加党的一大,但他在中国各地传播马列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立下功劳。他曾在上海党内讲授过“马克思主义浅说”“阶级斗争”和“帝国主义”等课程。

  1922年春,杨明斋来到广州,担任鲍罗廷为首的苏联顾问团翻译,在广州做促进国共合作的工作。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杨明斋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了党的二大的部分会议。

  1925年10月,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北伐战争高潮时期,杨明斋受党的委托在上海接收和选送学员。11月初,他率领第二批学员,从上海出发赴苏联,到新组建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批学员中有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孙冶方、张琴秋、陈绍禹(王明)等。

  1925年11月底,杨明斋带领学生们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他受党的派遣,留在中山大学,负责中国留学生的总务工作,任副校长。他性情耿直,待人忠厚,加之他年已40多岁,年轻的中国学生都亲切地叫他伯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明斋奉命秘密回国,到京津地区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积极进行理论思考,用两年时间写作出版了18万字的《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一书,明确指出,中国“要采纳社会主义”。1929年,杨明斋被党组织安排到河北省丰润县车轴山中学任教,当国文老师,他教育许多学生(李尔重、吴德、刘尚之、宋匡我、杨向奎等)投身革命。

  1930年1月,杨明斋再次返回苏联,给共产国际写了一份80页的报告,对1927年以来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上的失误,以及中共党内连续三次的“左”倾路线作了直截了当的批评。

  直到1930年秋天,杨明斋都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扫盲站做中文教员。后来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在当地《红星报》和无线电台工作。

  1931年,杨明斋以偷越国境被当作“叛逃者”逮捕,流放到托木斯克当勤杂工,至1934年8月流放期满。

  杨明斋流放期满后到了莫斯科,进入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工作,先后任投递员、誊写员和校对员。

  1936年,苏联开始了肃反运动,并严重扩大化。1937年,杨明斋被认为是“动摇分子”被捕,不久被释放。1938年2月7日,莫斯科内务部以捏造的“日本间谍、托派恐怖分子”罪名,再次逮捕杨明斋。1938年5月26日,杨明斋未经诉讼就被捏造的所谓“偷越国境、擅离革命岗位、托派分子”等罪名判处死刑,在苏联捷尔任斯基广场被集体枪杀,枪杀者遗体被装上卡车运到顿河墓地集体火化并埋葬在一起,个人的遗骨无处寻找。

  杨明斋蒙冤而死,时年五十六岁。

  直到51年后的1989年1月,苏共中央才通过决定,指出在30-40年代以及50年代初,有数十万人根据非诉讼机关的判决遭到迫害,建议最高苏维埃撤销这些非法的判决,为受害者平反。杨明斋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89年8月,杨明斋由中国的民政部门公布为革命烈士。

  (作者:我会留苏分会理事,上海科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