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年-06期

【留苏百年】肩负科学进军令 六友同聚硅酸盐——记六位学友在苏联研修简况

作者: 俞善庆 

发布时间: 2020-12-18

左起干福熹、林祖纕、余金粱、张清纯、俞善庆、符锡仁 1959 年摄于列宁格勒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就制订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启了派遣年轻科技工作者赴苏学习高新科技和基础科学的高潮。本文讲述的是从1956年起中国科学院派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硅酸盐研究所学习的六位学友的故事,他们分别是:中科院长春光学仪器馆(后改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干福熹,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的林祖纕和俞善庆,中科院上海冶陶所的符锡仁和张清纯,以及高教部的余金梁等。

  林祖纕是年纪最大、受人尊敬的大姐,师从列宁格勒硅酸盐研究所所长、著名的硅酸盐物理化学家、苏联建筑科学研究院院士Н.А.Торопов教授。他对华热情友好,曾率科学代表团访华,对即将成立的中科院硅酸盐所提出过许多建议。林祖纕从事稀土化合物相图研究,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前瞻性基础工作,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对于开发新型功能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干福熹是我的师兄,悟性强,精明能干,师从擅长运用计算方法研究材料性能和玻璃结构的苏联功勋科学家А.А.Аппен教授。他的研究课题是“玻璃结构理论”,属于光学玻璃体系的理论性课题。由于导师当时已经从玻璃的理论研究转到航空航天新材料的表面科学研究领域,因此对他多为原则性指导,具体事物性的工作则由学术秘书Coфa负责。为了充分利用硅酸盐所的科研条件,经常看到他携带一大包试验样品出现在研究所的各个实验室,甚至到列宁格勒各科研高校进行实验,出色地完成了副博士论文,受到导师的高度赞赏。

  早年曾参加过学生地下运动的“老革命”符锡仁和出生广西,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的“小广东”余金梁,同时师从该所副所长А.Д.Федосеев教授,从事有关硅酸盐矿物结构方面的基础研究。Федосеев教授兼任该所的苏共书记,符学友刚好是我们留苏科学院系统的支部书记,所以共同语言比较多。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无论出席什么会议,总要从口袋里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发言提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余金梁待人随和,助人为乐,与实验室的同仁相处融洽,受到苏联友人的称赞,回国之后仍然保持着通讯联系,据说这种友谊一直保持到他今年去世的前夕,实在难能可贵。

  身材娇小又年轻的“小鬼”张清纯,虽是女性却选择了研究材料力学课题,专注于又脆又硬又耐高温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她师从该所德高望重且多才多艺的Е.Г.Келлер教授,他不但是苏联著名的固体力学专家,还是一位狩猎和摄影爱好者。当时苏联的研究所一般都比较拥挤,唯独他们的研究室宽敞明亮,设备齐全,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

  根据当时的中苏保密科技交流合作协议,我被送到А.А.Аппен教授领导的表面科学研究室学习航空航天涂层技术。报到的第一天,导师利用一支铅笔从头至尾形象地介绍了“运载工具”各部位的功能特性和要求,特别指着笔尖上的橡皮头说,这就是“Спутник”(人造地球卫星),它的表面不仅要反抗太阳,也可以利用太阳。他预言:“今天的太阳能利用是在太空,明天的太阳能利用或许就在地面”。政审合格后,我终于可以进入保密实验室了。按照规定,所里的每个人上/下班都要从资料室领取/交还保密笔记本,所有一切科研活动都必须用俄语记录在案,非常严格。由于学习任务重,导师特别“网开一面”为我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房间作为开放实验室,允许我在所里下班之后还可工作到夜晚十点,大大改善了我的研究条件,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虽然出生于国土破碎的30年代,但大家都为新中国诞生欢欣鼓舞。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我们又成为50年代被送往“老大哥”苏联学习科学技术的学子之一。大家决心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动荡的日日夜夜,我们仍坚信“科学可以救国,科技可以兴邦”,永远不会忘记报效祖国的热情。

  六十年代初,我们在苏联硅酸盐所学习的六位学友都先后完成学习任务回国。说来也巧,大家都先后到了上海工作,除干福熹学友筹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并担任该所所长之外,其余五位学友均曾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工作。

  物转星移,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干福熹在激光材料和光电子技术等领域成绩斐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余金梁为发展光电子技术从事功能晶体研究;林祖纕为开拓新型电池研究离子导体工作;符锡仁领导了无机工程陶瓷;张清纯将传统材料力学与声光电热等功能特性结合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我从航空航天材料转入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领域,并参与了上海市燃料与太阳能研究所(后改称上海市能源所)的创建工作,组织领导了太阳能利用课题,为我国太阳能利用事业发展做了一点工作,是我国太阳能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铺路者之一。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们这批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赶上了末班车,仍以满腔热情,争分夺秒为填补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断层而努力工作,为祖国科学事业殚精竭虑,又为国家工作了二三十年。令人欣慰的是每一位学友都在各自岗位上没有虚度年华,奉献了光和热。

  世事多变,日月无情。现在我们六位学友中的符锡仁、林祖纕和余金梁已先后乘鹤西去,干福熹学友也因患阿尔兹海默症长期卧病在床,令人悲伤。今年7月20日,我与老伴清纯也曾因突发疾病被120救护车送医院治疗,幸好转危为安,希望能精心调理安度晚年。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牢记市欧美同学会严东生老会长“立志为中国的建设发展而献身,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理想和美德”的教导,祝愿祖国科学技术早日全面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作者:留苏分会会员,上海市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