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年-06期

【而立浦东】30年·见证与亲历——我们的浦东故事,我们的歌

作者: 肖边 

发布时间: 2020-12-18

  黄浦江畔,东海在望;上海浦东,三十而立。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浦东发展擘画新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见证、参与和受益于浦东开发开放的上海归国留学人员,通过不同渠道、在不同场合表达自己的心声,讲述那段浪奔浪流的进取故事,致敬那段激情似火的创业史,更为今天的浦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嘱托、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了一个大视角。

  陈凯先:弘扬浦东拓荒精神

  “我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陈凯先,是一名浦东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对浦东这片创新热土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在11月12日举行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学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在发言中开门见山地说道。

  “我和上海药物所是上世纪90年代投入浦东开发开放洪流中的。”陈凯先说,20多年前,他和上海药物所从学术氛围浓厚的中科院,搬到了当时几近一张“白纸”的张江。发言中,这位“老开发”提到了这几个时间节点:1996年,上海药物所把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放到张江;1999年,上海启动“聚焦张江”战略,希望药物所整体搬迁至张江;2003年,上海药物所张江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第一家整建制搬迁至张江的国家级生物医药核心研究机构。

  而20年间,曾经“空白”的张江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药谷”,是我国新药研究和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集聚了10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陈凯先说,张江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浦东在吸引人才、激励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引领和生态营造。

  陈凯先提到,全国第一个肿瘤免疫治疗的PD-1抗体-特瑞普利、抗肿瘤靶向药呋喹替尼、首个PARP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尼拉帕利、近17年来国际首个获批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甘露特钠都诞生在张江。一批在张江土生土长的生物医药企业已成功登陆科创版,还有一大批新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功上市……

  而这些年间,“从0到1”的拓荒精神在陈凯先身上从未改变。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浦东未来发展提出5个要求,第一个就是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我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重大。”陈凯先说,对生物医药科技而言,在未来发展中,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突出位置。他表示,不同于现在张江生物医药的“模仿型”创新,即在国外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创新化学结构制造新药,到2035年,张江生物医药将致力于发现新的药物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提出新的药物作用策略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张江走在世界最前沿,引领国际发展。”陈凯先补充道,虽不能一蹴而就,但到2035年时,我国的生物医药科技将大大缩短与世界前沿国家的差距。

  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陈凯先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弘扬浦东开发开放体现出来的拓荒精神、改革精神、敢为人先精神,为我国的新药事业继续贡献力量,真正让中国人用上中国科学家研制的好药。”

  常兆华:我是浦东开发开放巨大成就中的沧海一粟

  微创公司从一张办公桌创业开始,22年专注于自主创新并一以贯之高强度投资研发,目前已拥有专利(申请)近5000项,成为一家拥有70多家实体子公司的跨国医疗器械集团,平均每5秒就有一个微创产品被使用,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尽了一点微薄之力。

  微创医疗之所以能“海归”后活下来和“归海”后有所发展,主要靠的是一种为国家服务和患者着想的理想信念,对浦东开发开放的信任,对企业远景的向往和对企业使命的坚守。

  “在回国之初,我并未因浦东的工作环境落差之大而逃离;而在我创业之初,浦东也并未因一个海归创业者带来的不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而冷落我,更没有因高端医疗产业当时的冷僻而放弃对微创医疗之扶持。”常兆华说,当浦东作为一个整体在艰难而不懈地长期坚守“科技创新”时,他们作为一个企业同样艰难而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并从未丢失过高端医疗器械这块小小的阵地。微创医疗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内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历史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浦东近年来海归企业、民族品牌发展、转型、壮大的轨迹。

  回顾22年创新创业历程,微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海归”到“归海”,并成为行业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成了浦东开发开放30年巨大成就中的沧海一粟。“作为一名海归学者,我非常荣幸地见证了浦东的跨越式发展,并亲历其中,能有机会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尽了500多万分之一的努力,感到非常荣幸。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回顾自己的创业史,我深深感悟到惟有将自己和企业发展的力量与浦东、与上海、与国家和时代前进的力量相融合并汇聚于全球的洪流,才能最终在世界发展轨迹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常兆华说。

  李儒新:张江新一代光源的故事

  上海光源是张江第一个科教基础设施,2004年开工建设,2009年竣工。十多年前的张江,除了光源所在地有个小村庄,其它地方都是农田。现在的张江早已寸土寸金,光源同步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随着上海“五大中心”的推进,新一代光源早已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核。

  张江光源装置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最早可从中科院跟上海市的密切合作开始追溯。1995年,中科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向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光源,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2008年,中科院和上海市进一步加强院市合作。2017年3月11日,中科院和上海市再次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合作的补充协议,一系列大动作由此逐步推开。2017年9月26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和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共同揭牌成立张江实验室。

  上海光源采用的”鹦鹉螺”外形实属偶然。它来源于中科院老院长的创意。2014年,老院长一次出差时在宾馆内突发灵感,画了”鹦鹉螺”草图。尽管壳里有很多挑空空间,增加了一定的造价,但现在看来非常值得,如今已成上海一张靓丽的名片。更重要的是,它遵循科学规律。同步辐射光源,实际上是让一个电子来撞圈,在撞圈过程中不断改变方向,释放能量。这同雨伞转圈雨滴会甩出去的原理是一样的。它的频段非常宽,可从可见光到X射线,均有涉及。X光能够穿透一定的深度,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

  上海光源项目前期酝酿时间长,开工建设后速度非常快。项目从2004年12月25日开工,2007年12月24日就开始出光,这是全世界最快的规模光源建设的时间,也被国际同行们称之为上海张江的速度。2009年项目正式竣工,各种指标全部完成。迄今为止,它是这种规模光源中使用效率最高的,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它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在产业发展上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如北京、安徽合肥、广东深圳、四川等,都在考虑建设光源。

  2016年,羲和1号正式建设,主要包括10拍瓦激光系统,能提供前所未有的超高能量密度、超强电磁场和超快时间尺度等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基础设施之一。羲和1号,就是10个拍瓦,相当于10个太阳到达地球的光源收集在一起。现开始建设的羲和二号,比它还要大十倍,当然这个要到2025年才建成。2018年1月2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文章高度评价羲和项目取得的成果,列举其为国际上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发明以来,在激光脉冲功率提升方面的取得五个里程碑式进展之一。

  周敏:乘风已扬帆?续航再逐浪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先生一起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我们就留在美国,在波士顿安了家,开始了稳定、安逸的生活,但是一场由国内有关部门在美国组织的报告会却改变了这一切。在报告会上,国内政府部门来的同志向我们描绘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美好蓝图,表达了希望学子们回到国内参与浦东建设的期望。那一天,在异国他乡的我们听到祖国母亲的深情召唤,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那时,我们俩以及几位留学人员已经在美国共同创办了吉尔公司。我们就想,用国内原料一定也可以生产多肽类产品,而且成本将大为降低,并可填补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和产业空白。在美国尽管生活条件好,但是生活太过安逸,反而觉得缺少奋斗的激情。基于这样的考虑,1996年金秋,我们放弃了在美国创下的家业,回到了上海这座我生长的城市。经过一年多的考察、选址、筹建,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呱呱坠地。

  初创时期的吉尔生化,仅有一间188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一间办公室,5名员工。我既是总经理,又身兼销售员、仓库管理员、出纳员、出口报关员等数职。在公司开发第一个产品期间,便遭遇了研发经费匮乏、技术难题等诸多困难。但是,我们并没有退却,历时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发出公司第一个多肽合成缩合剂,产品纯度达到99.8%,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我们暗自庆幸,我们选择了浦东,也正是浦东政府监管单位这种既坚持原则,又急企业之所急,协助企业的工作作风,才造就了企业落地生根以及日后的发展。

  今天的吉尔,已经从当年上海浦东的一个小实验室发展成为拥有上海、无锡、盐城、常州、南京、澳大利亚6地生产基地,在英国、美国、加拿大都设有销售公司的集团公司,成为了中国多肽领域的领军企业。

  回想吉尔生化这二十二年,也正是浦东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三十年,浦东的三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而吉尔生化也是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乘风扬帆,逐步壮大。如今,三十而立的浦东再立潮头,开始“再出发”的新征程,吉尔舰队也将破浪续航,在原有研究多肽领域中,把产品和服务做的更好,不断向纵深发展,让中国品牌服务全世界,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让中国企业抒写多肽帝国的辉煌传奇。

  魏正康、赵箭:盼做浦东新奇迹创造者

  “1996年我从新西兰回国创业,到浦东张江考察,当时那里还是农田,我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下车又步行一个小时才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正康仍历历在目。

  那次考察使魏正康看到了浦东的广阔发展前景,1997年他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办了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这也是浦东的第一家海归人员创业企业,公司研发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装置,改变了上海传统的垃圾清运模式。

  30年前浦东开放的号角吹起,许多像魏正康一样的侨商和留学生,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到浦东投资兴业,作为在浦东创新创业的第一批“弄潮儿”,他们见证、参与了浦东的开发开放。

  1997年加拿大华人赵箭到中国发展,凭借在多媒体数字电子墙领域的专业技术,他在浦东创办了大道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大道网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创立之初在产品研发、资金、人才储备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不少,上海侨务部门、浦东新区政府都给予了大力帮扶。“比如在贷款担保上,浦东以我们几家企业为试点做出了贷款政策创新,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赵箭说。

  他表示,浦东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公司带来了众多的商机和利好。“我们公司主要为用户提供监控调度指挥中心解决方案,多年来我们参与了浦东机场监控中心建设、上海长江隧桥监控中心建设、洋山港码头自动化建设等大型项目。”

  谈到浦东的发展变化,赵箭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从阡陌农田到现代化的产业园,从手续繁复到各类事项一网通办,从难觅一家超市到生活设施齐备,浦东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质的飞跃。”

  而立之年浦东将开启新的征程,这也将为侨商侨企和留学生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他们表示将继续扎根浦东、服务全国、链接全球,争做浦东新奇迹创造者。

  “创业23年来,我参与和见证了浦东的巨变,也参与见证了中国环保事业的长足发展。”魏正康说,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环卫设备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公司正考虑把AI技术运用到固废综合处理设备中,研发高度智能化的产品。

  赵箭说,未来浦东将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我们也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放眼全球,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更多地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与浦东一起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