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年-05期

【学子之声】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道

 来源: 《新华日报》作者:黄维

发布时间: 2020-12-18

  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口,对于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生活福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颠覆性科技创新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基础研究创新带来的重大技术变革。第二,长期积累与跨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导致量变到质变,最终发生颠覆性跨越提升。例如从CRT、LCD到OLED显示技术。第三,在现有科技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颠覆性技术领域成为世界上很多发达经济体科技发展布局的重点之一。

  加快推进FAMISHED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国必须牢牢把握未来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机遇,在夯实以PLIM(P代表以物质科学为核心的基础学科、L代表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前沿学科、I代表以信息科学为核心的应用学科、M代表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学科)为关键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FAMISHED(饥饿科技或曰“柔性电子+”)等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

  “FAMISHED”一词指代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八大领域,包括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泛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健康科学(Health Science)、能源科学(Energy Science)、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等。“FAMISHED”原义为“极度饥饿”,在此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重点支持、实现跨越、引领未来、推动发展”的含义。我国迫切需要在上述八大领域重点布局,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不断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谋求生产力质的飞跃。

  打造引领世界的中国碳谷

  当前,在“硅基材料+电子过程”基础上孕育形成的“微(纳)电子时代”已进入较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发展阶段,而以“碳基材料+光电过程”为基础形成的柔性电子这一关键根部技术引领的“柔性电子时代”将孕育具有超高产业附加值的巨型朝阳产业。

  20多年来,我和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由中国引领的世界级“中国碳谷”和“柔性电子强国”。我所在的IAM/IFE团队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率先建立先进材料与柔性电子研究基地,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获批“教育部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招才引智基地。受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先后主持了有关“柔性电子学科”和“有机光电子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举办了一系列柔性电子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与Nature合作创建了全球首家柔性电子学术杂志。此外,担任Research主编,该期刊是由中国科协与Science合作创办,未来将力争形成与Nature、Science三足鼎立的格局,引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和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积极实施全球拓展战略,已经成为吸引海外人才的学科高地,成功启动建设了多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吸引了数百位海外人才加盟,形成了新时代地方院校和西部高校招才引智的热点。

  开创全球科技合作新格局

  基于多年全球拓展工作的体悟,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能力建设,开创全球科技合作新格局,为构建中国特色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提供驱动力。

  第一,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分领域、分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对外开放程度,分类制定外籍专家和外资机构参与科技计划的资质条件,吸引在华外资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外籍专家参与我国科技创新规划研究编制,深入参与项目实施。同时,提升科技创新主体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主动发起世界性创新议题,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使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有重要一极,并依此聚集全球资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第二,促进人才资源的全球流动。持续优化创新、创业、营商环境,构建以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留学生为主的“梯次化”人才队伍,培养国际化青年科研人员。努力营造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保障环境,做到真心爱才、诚心待才、贴心育才、宽心容才,形成育才、识才、选才、用才的良好风尚。继续优化和创新人才科研、工作、居住、出入境等便利化措施,提高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建设合作平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地方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合作中心。推动一流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国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共建新型中外联合研发机构,打造全球合作创新高地,引导先进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同时,完善全球创新合作信息、资金、渠道、培训等中介服务平台,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培养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四,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国内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遵守国际惯例,促进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积极营造国际一流的市场环境,引导外资流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意识,打造公平竞争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

  第五,优化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支撑体系。从多元化投入、战略研究和咨询、监督评估等方面,强化对国际科技合作风险的管控和预警,做好应对科技合作风险、人类共同挑战的预判和预案,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持。

  (作者:我会会员、中科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