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年-05期

【我和欧美同学会】以文会友海归情

作者: 顾明祥 

发布时间: 2020-12-18

与《海归学人》各期封面合影

  千禧年,18岁刚成年的我,放弃了高中保送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机会,踏上了前往万里之外新西兰的留学征程。在负笈游学的五年多时光里,作为文科生的我,学习之余以中文日记形式记录下学习经历、生活点滴和异国见闻,也通过母语文字来排遣家国愁绪,并逐渐养成用中文进行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即兴写作的兴趣和习惯。在我眼中,英语是学业精进的工具和桥梁,而汉字则是不可或缺的空气和阳光。家事国事、时事评论、文化历史、诗词歌赋等我想写就写,引经据典、或叙或议,抒之成文,怡然自乐,后来甚至还在新浪博客上开通了账号,设立专栏,每个月至少写作一万字的各类文章。

  2014年冬天,回国后在上海创业期间,在黄浦侨办邀请下,我参加了崇明岛考察交流活动。在随行的团员中,就有来自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黄浦分会的学长们,而时任市总会的王建敏秘书长也专程看望大家。在晚上聚餐联谊时,会员们丰富的学识、传奇的经历和优雅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对这样有品位、有魅力、带着些许神秘色彩的组织产生好奇,于是主动上网去了解更多关于欧美同学会的信息。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对于著名人物詹天佑、唐绍仪、顾维钧以及“留美幼童”等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查阅网上信息后才了解到原来这么多风云人物都和欧美同学会有交集,不少人都曾是百年前欧美同学会的发起人和早期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者,由此我不禁心生敬畏,满怀向往。当我得知黄浦侨办也受理入会申请,我向相关负责人表达了加入同学会的愿望。

  2015年初,我留学时拼房合租的好友来上海工作,当我告知好友正在考虑加入欧美同学会时,好友脱口而出:“欧美同学会很牛的,听说不少国家领导人都是会员呢……”朋友家有亲戚在国家行政学院当教授,经常接触到欧美同学会中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学长。有好友的提点和建议,我更为自己找到并能加入这样积极进取、充满正能量的组织而感到高兴。

  2015年4月27日,在新西兰第一大湖陶波湖旅行途中,我收到同学会发来的入会申请表。趁着窗外秋风习习,繁星点点,湖波荡漾,一切静谧而美好,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填写提交了我的入会申请表。不久之后回到上海,收到了同学会寄来的大包裹,其中有会徽和会员证,还有近几期同学会的内部刊物《海归学人》。

作者(右二)参加笔会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海归学人》,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立刻被图文并茂的内容所深深吸引。这些单本不超过百页的双月刊物采用彩色印刷,装帧精美,文章内容兼具知识性、时代性和趣味性,文理商史哲工各学科和题材无所不包,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之让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犹如醍醐灌顶,让人爱不释手,后来才知道,《海归学人》作者多为本会会员。

  在阅读之时,我发现其中有面向会员长期征稿的启事,一想到自己平时坚持写随笔短文,能否把自己不成熟的文字发给编辑们审阅,说不定也能通过会刊编辑们犀锐的眼光,把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呢?说干就干,于是我稍加编辑整理,一口气朝征稿邮箱投了四篇比较满意的近作。

  没过多久,在奥克兰的冬夜里,我收到了一位年轻学长的微信截图(她也是《海归学人》的长期作者)。原来我投稿的《电影<疯狂动物城>的政治学解读》一文刊登在2016年第3期的《海归学人》“开卷有益”专栏,这是我在《海归学人》上发表的处女作。看着精心的编辑和配图,这让我欣喜若狂。后来拿到这一期刊物后,我兴奋地翻到第42页再次细看,品味编辑们的“二次创作”,至今我还记得当期的封面人物是禇君浩院士。

  过后不久,王建敏秘书长来黄浦进行群团改革调研,我作为黄浦分会会员代表应邀出席发言。会上,我畅所欲言,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对欧美同学会的认识,讲到同学会百年的光辉历史,建议要培养会员的“荣誉感”,结尾时我还提及自己在《海归学人》新发表的文章。没想到王秘书长当时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邀请我参加当年即将举办的《海归学人》笔会活动。

  2016年在浙江余杭召开的笔会,使我有幸加入作者圈,结识了一批思维活跃、擅长创作的资深会员。欧美同学会不论年龄、性别、籍贯、民族、留学国别和身份职务,会员之间交流统一称呼对方“学长”,以体现人格的平等。作者圈中的学长们曾经留学美国、英国、加拿大、苏联(俄罗斯)、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海归学人》也因此呈现出国际视野和异域风采。这群学长中有经验丰富的科学家,有著作等身的翻译家,也有学富五车的教授和建筑家,等等。有的年高德昭,有的年富力强,也有朝气蓬勃的90后,一言以蔽之,老中青三代作者都有。他们除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就斐然,同时也饱读诗书,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大家以文会友,平等论交,即时地交流碰撞,各抒己见。圈中的资深学长为人谦和,奖掖后进,真诚地关心我、鼓励我、启发我,他们的胸怀和人品也同样让我钦佩,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通过《海归学人》平台,我多次参加青委会与各国驻沪总领馆在上海影城联合举办的各国优秀影片展播活动,感受多样文化和族群思维;我邀请留法翻译家老学长参加线下聚会,听他讲解法国的沙龙文化和经典品牌;我参加留苏分会组织的纪念普希金诞辰220周年的诗歌朗诵会,领略俄罗斯文学魅力……由小见大、管中窥豹,我参加的与文化和创作相关的活动已如此丰富高雅,而同学会拥有上万会员和百余个分支机构,平均下来几乎每天都有会员活动,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不胜枚举。

  在多元自由、鼓励创作的《海归学人》引领下,我的写作水平和技巧也在不断地成长提高。我已连续参加了三年的作者笔会,积极发言分享,结识到更多的学识渊博的学长。四年多来,我有近十篇文章先后被《海归学人》采用,刊登在“开卷有益”“留学轶事”“创业者说”“随笔抒怀”“历史一页”和“活动分享”等专栏,可谓题材宽泛,遍地开花,而我的留学成长事迹也被作者圈中热心的老学长整理成文,登上了“人物肖像”专栏。

  2018年10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展”,面向广大会员征集留学物品。我深爱历史,喜欢收藏记忆,因此保留了大量留学时代的旧物,也因此先后三次向同学会捐赠留学时代的学生证、学习计划(Wall Planner)、成绩单、学位证、留学日记和家书等,结果我的留学物品成为本次展会上的亮点,我也因此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的采访。值得一提的是,《海归学人》的各期封面也在此次展会上得到全面呈现,想到自己的文字曾出现在多期熟悉的刊物中,我心潮澎拜、感慨万千,在这组封面前留下合影。

  欧美同学会不仅有百余年悠久历史,也是一个跨越国界的留学生组织,不光有中国籍的海归,还包括归侨华侨,也涵盖定居国外加入外籍的华人。在现有的16000多名会员中,就有近千名外籍会员。说到底,欧美同学会也是个文化理念认同的组织,只要承认本会宗旨,有过留学经历,拥有民族使命的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能成为同学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采访,叙说留学经历

  自从加入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不管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我都随身携带着我的会员证,我以我是欧美同学会会员为荣。

  (作者:我会澳新分会理事,雅淑国际上海分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