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年-01期

【人物剪影】慧心连手脑,从“手外科”到“手科学”——记华山医院副院长、手外科专家徐文东

作者: 张彩平 

发布时间: 2020-04-02

  2019年秋天,一名来自德国的、左手完全丧失抓握能力的5岁脑瘫患儿Felix,跟随母亲慕名来到中国寻医。接受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原创性神经手术,男孩瘫痪的左臂获得了健康的大脑中枢,由此开启了比童话更绚烂的现实人生的可能。而这位声名远扬的妙手仁医就是我会复旦大学分会理事、华山医院副院长、手外科副主任徐文东教授。

  怀揣母爱,不抛弃、不放弃,Felix的母亲Sandra为了找到世界上能够治疗他的方案,成了一名医学文献查询高手。最终,她将目光锁定在由中国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玉东院士、徐文东教授团队首创的健侧颈七神经交叉移位术上。“这是中国医生的首创,手术一定要到中国来做!”赴上海求医,成了这位德国母亲心中的信念。

  Felix的手术由徐文东教授主刀,沈云东副教授、李铁主治医师分别担当一助二助,麻醉科、护理部密切协作。手术共历时约3小时,术中出血仅25ml,非常成功!

  迄今,华山医院已经开展此项手术400多例。按照既往的经验,felix这只手可以拿勺子吃饭、扣纽扣、系鞋带,Felix将可以独立生活,用双手拥抱社会了。

  医院大院里的童年

  医学是徐文东童年的一部分。

  徐文东的父母都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教授,他从小在浓郁的医学氛围里长大。外科医生高超的技能让徐文东对医学工作心向往之。他说:“有的病人躺着进来,你看到他血肉模糊,痛苦不已,经过外科医生的治疗,没过多久,却健康地出院了,医生们精湛的技术让我觉得神奇不已。”

  父母的言传身教、环境的耳濡目染,选择上海医科大学就读对于徐文东来说是顺理成章。而他走上手外科学的道路则是受到了我国手外科事业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先生的启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手外科,在中国的创伤医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缔造了诸多世界首创的手术。

  二十多年前,顾玉东院士的那堂启蒙讲座至今让徐文东记忆犹新:“我们在上海医科大学读书时,经常聆听许多大师的讲座,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顾玉东老师的关于臂丛神经损伤和诊治的一堂讲座,这堂课让我一下子觉得脑洞大开,我当时心里想这就是我想做的事业。”

  此后,徐文东跟随顾玉东院士,并在华山医院开启了自己的手外科工作。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跨界与融合是当下的“流行”。二十多年前,在国内医学领域,徐文东则是最早一批开始探索学科融合之路的“吃螃蟹的人”之一。

  徐文东博士毕业以后,适逢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绩优异的他,被遴选择优攻读神经生物学的博士后。两所高校的合并让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走上了快车道。

  1992年,顾玉东院士发表的关于臂丛神经损伤与诊治的首创性报道,轰动世界医学领域。在人体复杂的神经脉络中,臂丛有五根神经,手臂受到严重创伤时,如果五根神经全部从脊髓里面被扯掉,一侧手就全瘫了。当时的医学技术,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一千多例的病例观察,顾玉东院士发现,在健康的状态中,臂从神经里,最中间的一根神经,它的作用并不是很大。顾玉东院士大胆假设,反复研究与实验,将好手的最中间的这根神经切断,移植到瘫痪的手上,在不损伤好手功能的前提下,让受伤的另一只手摆脱了瘫痪的状态。

  细心的徐文东发现了另一个“小问题”:这些病人,当你触摸他单侧手的时候,会产生双侧手都在被触摸的感觉。徐文东说:“这说明,即使过了三到五年,他的感觉还是没有分离。”

  基于这一细微的临床发现,徐文东敏锐地推断,这一现象有可能与大脑功能的变化有关。于是,从2001年起,徐文东带领团队开始了跨界攻坚,进入了一个在国际上全新的研究领域——周围神经移位和脑功能的关系研究。

  中国原创登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顾玉东院士曾经说,手既是脑之母,也是脑之子。

  沿着老师开创的手外科之路,徐文东从手开始探索着大脑的更多可能性。经过多年探索,他与顾玉东院士率领课题组发现大脑功能重塑参与了臂丛神经修复过程,进而提出脑科学领域的全新观点: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

  对于徐文东来说,创新是一个“慢过程”,要从少量谨慎地开始:2008年,徐文东团队在前期大量的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一侧大脑损伤进入平台期的患者开展了该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从2008年-2018年,从不到10岁的脑瘫患儿,到68岁的中风老人,经过治疗,重新拥有了一双灵巧的手。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顶级医学期刊,也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投稿到杂志的各类稿件大约有15000篇,发布的都是影响世界、改变世界医学的内容。

  徐文东团队先后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三次,基于徐文东团队扎实的一期和二期临床,在2017年8月3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接受了这项来自中国的原创研究——“健侧颈7移位术治疗中枢性偏瘫的Ⅱ期临床原创研究”投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严谨著称,杂志社随文配发社论给予高度评价:“创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移位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时为深入洞悉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提供了机会”。2019年1月,文章入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公布的12篇2018年最受瞩目文章之列。

  外科医生要好奇

  徐文东说:“外科医生不能对什么都司空见惯。”

  他常常告诉学生,患者的不舒服和抱怨往往就是医生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医生都很忙,如果你足够关心病人,或者他会对你说一句‘谢谢’,或者他会告诉你临床上你最难发现的细节。这可能就是你打开临床研究的钥匙。”

  1986年接受顾玉东院士此项手术的第一个病人,是徐文东最关注和好奇的患者之一。

  没有住址,没有电话,经过不懈地寻找,2001年,徐文东终于找到了这位家住哈尔滨的病人,并将他请来了上海,进行了交流。“他讲了许多问题,其中有的我们还没有办法解决,但是他告诉我,即使是手术16年后,触摸患手,好手还是感觉被触摸,这让我们坚定了做‘感觉’的研究的信心。”徐文东说这位特殊的病人也成了他的好朋友。

  对于病人的“好奇”还让徐文东收获了身为医生的获得感。

  徐文东很珍惜在门诊上与病人交流的宝贵时间。他说:“有的病人会说,徐医生,你看,我最近又好一点了,手臂又能够打开一点了。许多病人,从手臂缩在胸前打不开,到手臂可以打开,到可以洗脸拧毛巾,再到可以骑车开车,甚至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玩手机……”

  童年时,徐文东曾惊叹于外科医生精湛的医术和高超的技能。如今,这些在他的工作中也得以实现。

  顾玉东院士曾经提出过“手科学”的叫法,就是手外科去掉一个“外”字。徐文东看来,伴随着多学科的联合与融合发展,今后手外科不仅可以和神经生物学融合,还可以和工科、机械、人工智能等非医学类专业进行融合。他说,“手科学”的蓝图正在走进现实:“我们希望今后,只要是上肢有问题,不论是伤、病、残、痛,我们都能够解决,‘手科学’的发展会让需要帮助的人们拥有灵活的双手,享受美好的人生。”

  (来源:医伍医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