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年-06期

【开卷有益】字的感悟之恼

作者: 宁光 

发布时间: 2020-01-02

  汉字中人体器官多以“月”为偏旁,如“五脏六腑”的脏与腑,以及五脏中的肺、肝、脾、肾和六腑中的胃、大肠、小肠、膀胱和胆,不胜枚举。为何要用“月”为偏旁?又为何称为“肉月”旁呢?

  这要从汉语的“进化”说起。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汉语文字甲骨文中已有“肉”和“月”,后演化至篆体,再后隶书才是我们今天常写的“肉”。“月”也在走着自身的演变道路。

  有意思的是,“月”“肉”真的太相似了,因此常相互通假、相互替代。但到小篆时,“肉”和“月”作为单体字虽已有明显差别,而作为偏旁时,“肉”书写太繁琐,就用“月”替代了,这就是“肉月”旁的来历。

  这也与汉字逐渐规范化的发展一脉相承,甲骨文和金文时代,汉字多以形和音而造字,但不同部落、不同地区表达同样意思的字却迥然不同,互相间不能沟通和交流。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汉字也规范化为小篆和隶书。人体器官和组织名称的规范,即将“月”作为偏旁,大概也发生在此时。

  “月”作为偏旁,有左偏旁和下偏旁两种组字方式。首先,“月”为左偏旁时,多为意旁,指人体器官,而同一字的右偏旁则多为音旁,如“肌”,左“月”指人体器官,右“几”是音旁。其他如脑、腹、胳、膈等都是如此;第二种组字方式为上下结构,“月”在下依旧表人体器官,而“月”之上偏旁也为意旁,表示器官功能,如胃、骨和肾等。“胃”字结构为“月”之上“田”,意为食物之田也,这是多贴切的胃功能的解释啊!这也说明,在秦汉时期,古人对胃的功能甚至解剖位置已经很清楚了。

  还有一类字并非人体器官,也以“肉月”为偏旁,其语意往往与“肉”或人体有关,例如有、育、膏、肓、肖、肴等;组字时若“月”在右侧,则与“月”的真正含义即月亮或时间有关,如“朝”表示时间,而“阴”则与“阳”向对,代表着“日”“月”相对。

  但令人疑惑的是,头部器官即头、眼、耳、鼻、嘴、唇、舌等却不以“月”为偏旁,这与造字时期有关,头部表浅器官显而易见,因此在甲骨文以前就已造字,而那时还没有偏旁一说,只是以形音造字,但至秦汉汉字规范,将“月”作为偏旁时,或出于对祖先造字的敬畏,或以上字已较为规范,不需改变,总之,未将这些器官纳入“肉月”旁的规范之内。

  还是有一字“脑”,却以“月”为偏旁。甲骨文时已有写为“匘”,“匕”旁就是人的意思,而“巛”代表大脑的勾回。真令人惊奇,在甲骨文时代,古人已经知道大脑的表浅解剖学特征,即沟回,只是不知道大脑的功能,因而少了一份敬畏。我猜想这也是为何在规范汉字时,将“匕”改为“月”,“匘”也就改为“腦”,其后又简化为“脑”。

  另外一个特例是“心”,这也是一个甲骨文时期就有的象形字,真的非常像!也说明那个时期古人已非常清楚了解心脏的解剖学结构,并据此造了“心”这个字。由于心在人体中央,因此想当然地被认为是思考和情感场所,也就张冠李戴地把脑的功能按给了心脏。《内经》中就提到“心主神明”。随着西医学的发展和传入、神经系统逐渐被认识,我们已很清楚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医学及解剖学上,我们已完全纠正了这个错误,但是约定俗成的一些用语和社会现象还未改变。例如我们说一个人马虎,就会说“不用心”;说一个人胡思乱想时也常说“心猿意马”。其实,我们现在约定俗成地用“心”来表达大脑的思想情感功能,而在提到真正由“心”完成的功能——“血泵”时,往往在心之后加一“脏”,即心脏。

  我虽百思不得其解,但又深信古人对于“心”“脑”这两个器官功能的混淆也有察觉,陷入深深苦恼的古人就又创造了一个字“恼”!既有“心”又有“脑”!它的意思是“烦恼”!

  今天,当我们回顾字的演变而意识到几乎用了3000年的时间,我们才搞清“脑”和“心”的区分时,我们真的很难想象30年后,人类对自身的“脑”和“心”的认识会深入到什么样的程度。300年后呢?又一个3000年后呢?但是我们知道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的未知和对整个宇宙的未知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会处于“恼”中,而此处的“恼”则代表着人类对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