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相信,三十以后,居然过起了连学生时代都不曾梦想过的留学生活;很难相信,在德意志联邦,这个巴哈、贝多芬的故乡,我居然还有机会向德国的同行们宣讲着中国音乐如何源远流长;很难相信,这个在上海已经记不住太多英语单词的准中年脑袋,居然在这个德语国家已经生活了一年……
走之前,小荷姐姐曾戏言:就把留学当旅游吧。我答道:如果写出一篇空前绝后的博士论文,就可以算得上是个留德音乐家了,实在写不出,多少也像徐霞客,做个旅行家。细细想来,我以为,相同之处无非都是外出看世界,不同之处是,旅游者更多是“旁观”,而留学者则可以是“品味”;旅游者多执着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留学者则更在意生存环境和文化空间。作为留学者,你不得不在意你身边的德国人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节俭的德国人
德国人出了名的严谨、守规矩。他们有这样的习惯:让聪明人去制定规则,普通人只要学会遵守。于是,规矩越来越多,而平常百姓则越来越不动脑子。按规矩办事,成为生活第一准则。连垃圾箱边上都会放上厚厚一本手册,写着『垃圾扔放规则A-Z』
德国人的日常生活是节俭的,尽管他们可以大把大把地花银子在度假和运动项目上,但平时却决不铺张,甚至让人觉得“小气”。我在慕尼黑的老房东(还是一个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的资深演奏家)在我入住两个月后,终于忍不住写了一封短信放在我床头,列举了我的三大“罪状”,大意如下:
尊敬的王先生,我发现你每天都要洗澡,而且淋浴时间都超过5分钟;你每天都学习得很晚,房间的灯一直亮到深夜;你随身带来手提电脑还有手机等,这些都是要充电的,所以,我决定从下个月起,多收水电费20欧元,我想你能够理解。
本以为这是个别现象,后来听一个女同学说,她的房东老太太也曾问过她,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脏,所以每天洗澡?我就3天才洗。昏倒!除了尽快搬走,找一个独门独户的房间,我还能够多说什么?
德国人是热爱音乐的,慕尼黑歌剧院几乎每晚都有演出,几乎每晚都客满,原以为只有我们这种穷学生才会买站票,谁知身边也常站着些年过半百、身着晚礼服的绅士、贵妇们,一打听,才知道确实经常是有钱也订不着好位置,看着这些老人家一站就3、4个小时,不得不佩服,想必也是年轻时就开始练就的功夫吧。街头艺人更是铺天盖地,不少水准极高,如果引进,国内不少专业团体的人士都要失业。我也经常驻足聆听,为了如此水准的街头艺术,捐上个一、二欧元,实在是值得。
德式礼仪
德国人是自信的,甚至是自负的,他们很少像美国人那样用形容词的最高级去夸赞某个人或事,即便夸赞,通常也会在最后加上个“但是”,而且,他们更愿意在自己领先的领域去夸赞对手。比如一位保时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现在日本人的车造得也很好;我的教授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的作品也不错……
德国人也是礼貌的,“非常感谢”“衷心欢迎”这类词句挂在嘴边的频率大大超越我们提倡的“请、您、谢谢、对不起”;但德国人是不太谦让的,他们习惯于我行我素,先己后人。所以,有要求,你一定要正面提出。这常常是我们中国人觉得不好意思的。
德国人是热爱晒太阳的,夏天的河边、草地,总是聚集着大批裸体日光浴者——一定要把雪白的皮肤晒出满身雀斑才觉得过瘾。冬天,阳光显得格外珍贵,下午4点天就黑了,而且时常大雪纷飞,只要一有太阳露脸,不少德国人甚至会请上半天假,去室外坐一坐,喝一杯咖啡。与其说热爱阳光,是否说热爱生活更妥当?
在德国留学是幸福的,这里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资料管理,让人收获不小;在欧洲旅行是幸福的,一张德国签证,可以跑遍十几个申根国外加瑞士。然而作为东方人,在德国生活,多少总会感到一种文化背景层面上的孤寂感,随手摘下日记中的一段文字:
这些天,慕尼黑已经有了很浓的圣诞前的气氛,只是,人家的节日到来之时,突然萌发的是很强的一种思乡情结。昨天,看完4个多小时亨德尔的歌剧,已是晚上11点了,和两个过去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而现在是慕尼黑音乐学院的同学一起走在寒冷的街道上。
歌剧太长,而事先我们又都没有来得及吃饭,多少有点饥寒交迫的感觉,街道星星点点,突然间让我觉得有些美丽,这是第一次我觉得慕尼黑除了古典之外的美丽,仿佛一位举止高雅、孀居多年的妇人,那是一种带有些凄凉的美丽,猛然间浮现脑海的却是上海的霓虹灯。
多少有些羡慕余秋雨先生,跟随“凤凰卫视”一路走过欧洲,既不像普通旅游者那样蜻蜓点水,只带着些留影照就回国炫耀到此一游的经历,又不必像留学者一样,还要涉足柴米油盐这类生存层面的琐事,凡事浅尝辄止,见好就收,一本《行者无疆》也已呈现出来,尽管不乏一些道听途说及臆断不实之处,但也绝对算是一本好书。
旅游,是放松,是度假,用最短的时间获取陌生国度最多信息量的一种方式;留学,是锤炼,是思考,用一段时间尽可能地深层挖掘、体验他国文化、科技的一段生活。
(作者: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静安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