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年-03期

【开卷有益】“很上海”的抽象艺术

作者: 王远 

发布时间: 2019-06-12

  近年来,尤其是从2018年开始,上海的抽象艺术活动接二连三,掀起层层波澜,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与好评。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相应举办了诸多大小不一的抽象艺术群体展览,似乎在呼应着上海“抽象艺术之都”的名号。

  抽象艺术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上海是中国抽象艺术的发源地,中西结合的海派文化特质,与抽象艺术所追求的永恒、纯粹和绝对的艺术精神一脉相承,具有深层而必然的内在联系。上海的抽象艺术家群体四十年来不懈坚守抽象艺术,独立追求,和而不同,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抽象文化生态。开放的社会形态与国际视野,以及上海人自我、独立而执着的文化性格,得以让抽象艺术在本土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成为上海最具象征性的艺术名片之一。

  我记忆中出现抽象艺术的画面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一场美国当代艺术展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抽象艺术作品,其中有不少所谓抽象概念的色域主义作品。在那个年代,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是有可辨识度的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等具象艺术类型。所以,当这些非具象艺术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深刻地触及了我们当时建立不久的艺术价值观。

  在上海,抽象艺术作为改革开放后一个比较突出的先锋艺术类型在业内已经初步形成态势,如早年就在上海开始抽象艺术创作的先驱吴大羽、张功慤、陈创洛、査国钧、余友涵、仇德树、张健君等,他们是“上海”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们。1997年1月25日,由李旭组织策划的“无形的存在”抽象艺术展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开幕,19位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展出,预示了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早的抽象艺术阵营雏形的形成。由此至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抽象艺术发展势头迅猛,一批年轻艺术家纷纷加入抽象艺术阵营,阵容规模占据了中国抽象艺术的半壁江山,其中的幕后推手当属上海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李旭。

  2000年以来,由李旭策划的“形而上”抽象艺术年度大展再次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并历经多届,促使了上海乃至全国抽象艺术发展壮大,中国各地的抽象艺术展览与抽象艺术的讨论也持续升温,抽象水墨、抽象雕塑、抽象影像等艺术拓展形式随之涌现。2010—2011年,由意大利著名批评家、策展人伯尼托·奥力瓦策展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纪的中国艺术”在中国与意大利分别展出,再次将抽象艺术推向高潮。2018年,上海抽象艺术又一次吹响集结号,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抽象画会的基础上,于3月举办了2018“异号”上海抽象画会春季展;5月举办了由笔者总策划的2018“风流——上海抽象艺术大展”,展览特邀31位上海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抽象艺术家参展,同时推出了大型文献性出版画册《风流——上海抽象》,将上海抽象艺术又一次历史性地推向高潮;9月,上海抽象画会与宁波美术馆联手合作举办了2018“异形”上海抽象艺术宁波展,将上海抽象艺术家群体共38位艺术家的作品首次大规模亮相于宁波美术馆,为上海抽象艺术走出地域之限打开了大门。

  时至今日,人们对待抽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像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如遇洪水猛兽般受到冲击。人们对抽象艺术的认识与转变离不开时代的发展,更离不开为艺术发展奉献出时间与生命的所有艺术工作者们的卓越表现。当然,在当今抽象艺术发展似乎已经顺风顺水之时,我们更应该思考抽象艺术背后的内涵价值与时代意义。

  抽象艺术产生于人类文明的进程之中,对于历史的理解与尊重不以盲目自信而取代。自西方产生有意识的抽象艺术作品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交流碰撞产生共识,并逐渐获得人类文明的厚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抽象艺术发展依然沿用着西方的“抽象艺术”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重要问题,即发展中的“抽象艺术”这个概念是否能真正涵盖我们今天所有的抽象艺术作品?

  从当今诸多中国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以及艺术家个体的表述来看,“抽象艺术”的边界似乎正在发生变化。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对“抽象”艺术的理解,摆脱对具体事物的缠绕,获得抽象精神性的慰藉以及普世的生命意义;然而,“抽象”艺术的作品形态已经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简洁、概括、降低复杂度、抽离具体事物等范式来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很多的抽象艺术家作品中感知到他们的非抽象元素。

  我想,“抽象艺术”的概念或“边界”有必要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拓展。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产生出有别于过去并且代表着适逢其时的内涵价值。倘若我们今天创作的艺术作品从现象到本质确实与过去有着显著之差异,我们却依然沿用着一个百年前的恒定概念去表述,显然,我们的主体作用将会被低估,甚至导致价值被覆盖。这当然是一件很憋屈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力建立新的足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概念呢?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么一些风流之士,因为他们的智慧与勇气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足迹,同时也获得了后人的敬仰。非慵懒地沿用,而是创新求异地继承,坚持东方化、本土化抽象艺术的探索和发展方向,为海派艺术注入新的动力,这也是作为一个艺术人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