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退休前经常西装革履出东洋、跑西洋,但是我有些癖好似乎登不了大雅之堂,喜欢逛旧货市场就是一例。
上海人称逛旧货市场、买旧货叫“淘”旧货,这个“淘”字用得精辟,表达了逛旧货市场的心情和乐趣。这一点局外人是无法体会的,正如鲁迅在一篇杂文里所说的,北京捡煤核儿的老婆子不会体会到煤油大王破产的苦恼。
我从小就喜欢买便宜货。打从初中起,为了能便宜几分钱我宁可多跑几里路,从静安区美丽园走到淮海中路的“淮国旧”(淮海中路国营旧货商店)或外滩的中央商场,就为了买文具之类的小东西。当然“穷”是一方面,另外也是追求一种“意境”。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留学生,我1979年到美国,不久就发现美国的旧货市场是个“广阔天地”,真是“大有可为”,那个规模、那个“气势”,远非上海“淮国旧”和中央商场所能比的。在美留学及日后出国公干,抽时间逛当地的旧货市场是我必做的“功课”。
每周三、四,我们学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科罗拉多矿业学院)附近就会贴出不少“告示”,告诉你哪里有旧货出售。初到美国时,我通过这种方法买了电钟、电烤炉、电动理发推子、电吹风和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甚至还有一小块漂亮的伊朗羊毛地毯。加之一位同学回台湾前送我的一台电子管的25英寸大彩电(那时候国内普通中国家庭能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就不错了),他过去买的也是旧货,只花了50美元。这样一来,我的小日子虽不算“小康”,但也算是过得挺滋润了。
美国人家里一般都有汽车库,在汽车库前面放上旧东西标了价格供大家选购,这就叫“Garage Sale”,大致意思就是“汽车库廉卖”。还有的房子前的花园里卖旧货,叫“Garden Sale”(花园廉卖)。人们搬家前总会有不少东西要处理,于是就叫“Moving Sale”(搬家廉卖)……廉卖有的是一家人单独搞的,有些是几家人合伙组织的。各种Sale林林总总,眼花缭乱,有时我们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在美国学习相当累,有时是日以继夜地做实验,我们这样其实也权当休息消遣了。
在美国买旧货“不掉价”,不仅我们这些穷留学生,甚至一些不算穷的美国人也经常光顾旧货店。
我们房东是一位Coors啤酒厂老工人,喜欢钓鱼。他有一辆二手货的旅行房车,里面有煤气,可以做饭、洗澡,能紧巴巴睡四个人,只不过因为车厢矮,个子高的要把车的顶窗打开,头伸在外面才能穿裤子。他花了500美元买了一艘二手货的摩托艇,周末驾着旅行车拖着游艇外出钓鱼。因为钓鱼有时要走小道,旅行车后面还挂一辆也是二手货的摩托车。如此一来,他们一家人常带着我,开着二手房车、乘着二手摩托艇游弋在湖上,真是不亦乐乎!
我们几个大陆留学生省吃俭用,花300美元合伙买了一辆丰田小汽车,尽管其貌不扬,但是我们靠这辆汽车游览了半个美国,大致相当于从中国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西藏,从云南、四川回到西安。我们这帮“穷小子”(三男二女)驾着这辆二手车,后备箱里装着锅碗瓢盆,沿着蔚蓝色的太平洋东岸一直往南走,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遥想着太平洋彼岸的上海,真是八面来风、心旷神怡。可那辆小汽车毕竟太老了,在旧金山一爬陡坡就“掉链子”,我们就得下来推,路人望见我们直笑,尽管累得气喘呼呼地,但还是很开心。
其实旧货店里卖的不全是旧东西,有些东西连商标和包装都没有撕掉,所以称“二手货”(second hand)更恰当。我曾花了20美元买到一套没启封的西装。这是我最中意的一套西装,那个式样、面料和花色,穿上后真是玉树临风、潇潇洒洒,套用一个歇后语就是,时髦得像四个兽医抬驴——没治了!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旧货商店叫Thrifty Store(节俭商店),是一种慈善机构办的旧货店。人们把旧东西或不用的东西捐给这个机构,机构就把这些东西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得来的钱用于慈善事业。这些商店的服务人员大都是老人,他们都是义工,东西一般不能还价。尽管东西都是自愿赠捐的,但是都清清爽爽,捐赠前都仔细洗熨过。商店还经常举办“Dollar Day”(一元日),用一美元就能买一包东西,一个纸袋里面塞多少东西都行,只要你装得下。我曾在Thrifty Store花了25美分“淘”到一个12K金的领带夹,我上面说的那套西装也是在那里买的。我离开美国前,也送了不少东西给Thrifty Store。
不少美国人卖旧货其实并不为了钱。有一次,我一位同学在Moving Sale上看中一个做工很精细的硬木小桌,从50美元还价到20美元。临走时,卖主又送了他一把很漂亮的靠椅,还开了10英里车送他回家。卖主说,这些东西已陪伴他十几年,离开科罗拉多前要为它找一个好主人,不然他不放心。
一位来自西安的同学,后来听说当了一个大城市的旅游局长,他在“花园廉卖”(Garden Sale)买了一件呢子大衣,回来后发现大衣口袋里有一根金项链,于是马上折回,将金项链还给卖主,这也是我们买旧货的一段佳话。
过去美国旧货市场的主要顾客是低收入者和“小气鬼”,但是随着消费者价格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旧货市场已快速发展成主流市场,愈来愈多的美国人买二手汽车、体育用品、影视设备、电脑,甚至是新娘礼服。一位杂志出版商密尔斯坦先生说:“现在不少美国人以买二手货为傲,年轻人搜寻复古物品,年龄稍大的顾客则寻找价廉物美的东西。”报纸上一位旧货店主也说,现在逛旧货店的愈来愈多,其中不少人过去从未踏进旧货店。旧货商店的地盘也在悄悄扩大,原来旧货商店主要集中在市区,现在已经进驻郊区的购物中心了。每年三月份是商店传统的大清仓时期,这时旧货店也会有不少新货进来。
1994年我再到美国时,曾去过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的一个据说是美国最大的旧货市场,只在假日开放。这个旧货市场果然名不虚传,面积差不多有上海人民广场这么大,里面有不少小摊位,大到计算机、电动缝纫机,小到针头线脑,应有尽有、五光十色、熙熙攘攘。操着各种口音,不同肤色的买主和卖主们的召唤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不少人是看热闹的,其中不乏我们这样的游客——看到有合适的,“搂草打兔子”也会买一点。但是据我的标准,这个旧货市场的东西除了一台150美元的电脑外,其它东西我们已经看不上了,不是划不来就是档次太低。我对同行的朋友说,看来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一晃距说这句话时又过去了20多年,相比于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国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我们不少旧家具、旧家用电器……也开始当旧货卖了,甚至往外“丢”了。我们了解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了我们,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也是我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四十多年。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从当时的“翩翩少年”往“耄耋”迈进了,连我在美国的外孙和外孙女都大学毕业了。淘旧货我早已“金盆洗手”,但是我还一直怀念在美国留学的那段日子,深深怀念在美国淘旧货时的那种心情,那种美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