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为表彰先进、鼓舞斗志,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其中,有不少海归人物。一起来看看这些海归学长的业绩和风采吧。
“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王大珩
王大珩(1915-2011),应用光学专家。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1948年在英国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王大珩为了祖国的光学事业,毅然决然在1948年回到了当时还处于战火之中的祖国。建国初期,他用折合700万公斤小米的经费,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光学仪器馆,并选定长春作为中国光学产业的摇篮。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863”计划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一面旗帜,使得在20世纪末的15年里,我国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由瞄准世界前沿、跟踪起步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王大珩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推动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者王家福
王家福,1950年8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55-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学习;1959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其中,1988-1994年任法学研究所所长。“法治国家”这个涉及国家基本治理模式的思想,是王家福以及他所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对于国家法治事业的重大贡献。王家福曾获改革开放三十年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特别贡献奖,荣膺“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是公认的“中国法学界的一面旗帜”。
外交领域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史久镛
史久镛,1926年10月9日生于浙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法学,获国际法学硕士学位,1951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国际法学研究。1994年2月6日,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2003年2月,任国际法院副院长,2004年2月6日当选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这也是自联合国国际法院1946年成立以来首位中国籍法官担任院长。
他长期工作在外交和国际法战线,全程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参与设计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法律制度安排,为香港平稳过渡与顺利回归作出贡献。在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法院法官,特别是担任院长期间,以精湛学识、公正品格和勤勉作风履行职责,赢得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界普遍赞誉。
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4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次”,孙家栋都亲自参与。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孙家栋说:“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种成就感确实一生都忘不了。”
海归创业报国、推动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李彦宏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百度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1991年,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前往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0年1月,李彦宏创建了百度。2013年,他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彦宏说:“我最明显的标签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因为改革开放,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家,又来自山西的小城市,能够接受非常正规的好的教育,又有一个比较公平的平台去考大学,考到全国最好的大学,然后又出国留学,最后学了一身本事之后回来,能够有这么大一个市场,这么好的一个舞台让自己来施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非常感恩这个时代。”
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
吴良镛,建筑学家,1922年5月7日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1948-1950年,吴良镛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2012年2月14日,吴良镛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良镛说:“探索中国人如何能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能够更好地生活、学习、研究和工作,这是我庄严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他的老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如是评价他:“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少有的坚强。”“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
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张月姣
张月姣于1968年获法国汉纳大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在国家机械工业部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1978年起,张月姣律师在中国国家进出口委员会、中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参与起草了中外合资企业法、经济特区条例等。1998-2004 年任亚洲开发银行助理法律总顾问、东亚局副局长、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局局长等职务;2007年11月27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DSB)正式任命张月姣为上诉机构成员(大法官),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贸组织中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推动者陈冯富珍
陈冯富珍,祖籍广东顺德,长期在香港政府工作,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首席顾问,第一位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的中国人。陈冯富珍分别于1973年和1977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得文学士及博士学位。198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接受研究生培训,取得理学硕士学位。于1978年加入香港卫生署,并于1994年6月成为香港卫生署首位女署长。2003年8月,陈冯富珍出任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环境保护局局长,主要负责传染病防控事务,成绩卓著,受到许多国家的称赞。 2005年6月,她出任传染病监控及反映局局长,同时兼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人类大流感特别代表。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林毅夫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首任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1979-1982年,他在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1982年9月-1986年9月,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师从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获得农业经济博士学位;1986年9月-1987年9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87年回国。林毅夫说:“我一直认为,要奉献的地方是中国而不是美国,要做就做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
“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
南仁东(1945-2017),天文学家。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他曾在荷兰德云格勒天文台担任访问学者,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自1994年起,一直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2017年5月,该项目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者禹国刚
禹国刚,1944年2月出生,陕西安康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选派赴日本学习证券的留学生,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筹备者、创建者之一,深圳证券交易所早期的理论专家和专家组组长。
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程开甲
程开甲(1918-2018),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程开甲晚年说:“我如果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这样幸福。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潘建伟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1999年,赴奥地利留学,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系统性创新工作赢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率先突破量子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全面解决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现实条件下的安全性问题。牵头研制成功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建成国际上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构建了首个空地一体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雏形,使我国量子保密通信的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潘建伟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紧密相连的,所以我经常跟去国外学习的年轻人说,学成了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