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最著名的狂欢节是南部城市尼斯和北部城市敦刻尔克两大狂欢节。尼斯是大城市,又是地中海滨的旅游胜地,所以那里的狂欢节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不过,小城敦刻尔克的狂欢节因其鲜明特色,也越来越受到外来观光客的青睐:一是时间长达近两个月;二是地域广及全市的各市镇。
敦刻尔克狂欢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起源是因当地渔民在每年二、三月间启程远赴海上捕捞鳕鱼,临行之际必须痛饮一番,亲朋好友载歌载舞相送,祈求好运连连,丰收而归。17世纪后,狂欢节又增加了纪念路易十四王朝时期的法国卓越海军军官让·巴尔的内容。让·巴尔当地出身,原来是彪悍的海盗船长;后来归到“太阳王”路易十四麾下效力,海战中屡次重创英国、荷兰等海军,为法国立下赫赫战功,做了许多有益于法兰西民族的好事。敦刻尔克狂欢节中,高达两层楼房的让·巴尔卡通戎装偶像是象征之一。另一个特色象征就是手执长柄花伞。狂欢者面涂彩色颜料,身穿奇装异服,涌上街头。每一队伍领头的总是铜管乐队。民众在后面边唱边跳,从一个市镇走向另一个市镇。路上不断有人加入,队伍似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越来越长。不管相互认不认识,人们都会拥抱乃至亲吻,一派祥和气氛。日暮时分,各路狂欢队伍最终汇集在市政府门前的广场上。这时,市长和其他领导人出现在阳台上,朝民众抛掷鱼干等海产品,大家友好地争抢,欢笑声此起彼伏,直至兴尽而散。
我两次在敦刻尔克高等国际商学院讲学都恰逢狂欢节举行,有幸躬逢其盛,亲身体验了这大众的欢乐、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而有一次意外的“惊魂”遭遇,让我对人性的善良有了更深的体会。
那是我第二次参与敦刻尔克狂欢节,因为有了前次经验,所以我在跟了一段狂热的人流之后,退出了大部队,想独自清静一番。就在我转入一条僻静小巷时,迎面碰上一位中年人。看他的服饰是个典型的流浪汉,而且面露些许醉意。我暗自吃惊,但回身已不可能,只得硬着头皮朝前走去,不忘微笑地向他问好。他停下脚步,朝我打量一眼,忽然问道:“中国人?”我点点头。他兴奋地说:“走!我口袋里有几个小钱,我请你喝一杯!”不等我回答,他紧紧拉着我的手往回走去。老实说,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种种影视剧里的惊险镜头,但是好奇心占了上风——大白天也不至于被人绑架吧,再说我身上也没有什么钱财可抢,豁出去了!他带着我七转八弯,走进了一家小酒吧。里面的情景与西方影视作品里描述得一样生动:店堂里有赌具,四处散坐着服饰另类的人。这位朋友肯定是常客,许多顾客纷纷向他打招呼;他则不断地指着我说:“我的朋友,中国人!”吧台老板看到我们就殷勤地招呼,问我喝什么。我要了一杯啤酒,并下意识地掏出钱包;朋友一看就面露不悦之色,一把将我摁了回去:“说好我请你!”。他自己也要了一杯啤酒,然后我们坐下来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他告诉我他是码头工人,对旅游很感兴趣,但没有去过中国,敦刻尔克很少有中国人,所以今天碰到我很高兴。原来如此!我暗暗为自己的疑虑感到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羞愧。那天我们聊得非常开心,我也趁机向他求教了不少有关法国社会的问题,他都尽量谈出自己的看法。他以一个底层人士的角度对社会弊病的针砭令我耳目一新。
时间过得很快,为了不打扰这位朋友太久,我起身向他告别。分手时,我为他买了一杯葡萄酒作为回礼,这回,他愉快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