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对于同学会的小海龟们来说,是一次丰富的经历享受。7月30-31日,我会妇女委员会和嘉定分会联合主办了知行中华“走进精彩嘉定,体验传统文化”夏令营活动。8月22-24日,妇委会又联合徐汇分会和中科院分会共同主办了第三期小海龟梦想课堂活动。
上海的夏天,天气在台风与高温之间轮流转换,却抵挡不住小海龟们参加梦想课堂的热情。活动通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后,阅读点击量超过700余条,名额一天内“秒杀”。
★梦想课堂
大家来讲上海话
继去年上海京剧院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精彩的演出课程后,今年我会邀请知名沪剧演员、上海沪剧院当家小生——朱俭老师做《沪语与沪剧》的艺术讲座。沪剧是上海本地剧种,用上海方言表演,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从茶楼酒肆到都市舞台,沪剧演绎出上海人的生活百态和酸甜苦辣。可以说,要深入了解融入上海文化,那么欣赏品味沪剧是一个绝佳的途径。在朱俭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讲起上海话,唱起上海童谣。其中,一个幼儿班同学的“跳橡皮筋”歌谣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朱老师请孩子们上台亲自参与沪剧《邓世昌》中的旗语和骑马舞蹈。在说说唱唱、笑笑闹闹间,沪剧这一传统地方戏剧不知不觉走入孩子们的心里。
用面塑描绘可爱的家
今年,非遗“面人赵”第三代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书嘉老师继续带领幼儿班的孩子们运用五颜六色的面团展现自己的梦想。这节课的主角是蜗牛一家,大大小小的蜗牛们要出门去了,这时候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孩子们展开想象力,在张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开始创造蜗牛的故事。一会儿,千姿百态的作品完成了,孩子们一边讲述蜗牛一家的故事,一边指着自己的作品说:“这是蜗牛爸爸,因为它最大最强壮。这是蜗牛妈妈,她的壳颜色最漂亮。中间是蜗牛宝宝,爸爸妈妈带着他去游乐场玩。”
绘制国画宫扇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2日下午,我会书画之友社会员、旅日画家钱根成老师为学员们上一堂国画宫扇课。在教室里,桌子上摆满了画笔、绢扇和染料,钱老师教大家画花姿优美的荷花、苍翠茂盛的竹叶和活泼可爱的小鸟,只见他两三下提笔蘸墨,一朵高洁清雅的荷花翩翩飘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在扇面上自由创作心中最美的图案,时而低头作画,时而托腮思考,那专心致志的样子,宛如一个个小画家。虽然大部分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触国画,但在钱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现场创作,小朋友们纷纷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赢得了老师的赞许。
自制叶脉书签
它是树叶又不是树叶,它薄如蝉翼又有着细密交织的脉络,它是大自然的杰作与手工艺术的结晶。它就是叶脉书签。在精美文具轻易可得的今天,孩子们亲手制作一张书签,那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体验。23日一大早,上海大学生命学院黄俊逸老师团队来到梦想课堂,带领孩子们领略一叶一菩提的境界。老师们讲述叶脉书签的制作原理,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叶脉的分布,接着指导孩子们制作书签。同学们用软牙刷小心翼翼地去除叶肉,将脆弱的叶脉染上心仪的颜色,接着吸干水分,夹进厚厚的书本耐心等待片刻。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把叶脉书签塑封起来,一张美丽的叶脉书签就做好了。正如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子们用那些多姿多彩的树叶制作出的叶脉同样是独一无二的。吴闵元同学制作了4片不同颜色的叶脉书签,说:“我要将它们送给我最好的朋友。”
向实验动物致敬
23日下午,中科院上海分院生物实验室的三位老师给学员们上了别开生面的一堂生物课——小白鼠的生理观察。王芊慧小朋友在后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老师带着小白鼠进入了教室,给我们分了两个组,一组是不敢解刨小白鼠的,另外一组是敢于解刨小白鼠的。我们都穿上一次性的白大褂、口罩和手套。老师先用大镊子捏住小白鼠的尾巴,把它拎了起来,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小白鼠的头,用无名指和小拇指夹住小白鼠的尾巴,再把小白鼠翻过来,肚皮朝上,用麻醉针扎在小白鼠的肚子上。打完麻醉针之后,小白鼠被放回笼子里,不一会儿,就像喝醉了酒似的跌跌撞撞地晕倒了。然后,老师用大镊子夹住尾巴把它拎到笼子上方,一手按住它的脑袋,另一只手抓住它的尾巴,用力往后拉,只听到咔嚓一声,小白鼠的颈椎断了,死了。老师把它放到喷满酒精的塑料板上,用针头把四肢固定;再用一个小镊子把小白鼠的肚皮揪起来,然后用手术剪刀把揪起来的肚皮剪开一个小口,从下往上剪开胸部一下的皮。用镊子把皮往外撤,一边扯皮,一边用针头扎在塑料板上,另外一边做法也相同。我们就看到了:绿绿的肠子,红红的血,白白的胃,红豆似的肝,黄豆大小的心脏……
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解剖的知识,我们自己分工又亲自解剖了一只小白鼠。结束后,我问老师,小白鼠的尸体要怎么办呢?老师回答:“我们要把小白鼠埋到动物公墓,因为它们是为我们牺牲的。”通过老师的回答,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我们更应该尊重失去的人和动物,因为,它们是为我们献出生命的。
体验河西走廊上的明珠
敦煌石窟被誉为“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其中的乐舞更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重要资料。25日下午,梦想学堂带领孩子们欣赏这一文明世界的中华艺术瑰宝。在徐汇区艺术馆里,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正在展出。孩子们观赏了敦煌石窟壁画的高清复制品,姿态妖娆的仙女们在壁画中飘飘起舞,看起来神秘莫测又美轮美奂。琵琶、花边阮、笙、箫、鼓、埙等多达数十种乐器组成了场面宏大的古代交响乐团。全息影像电影中,舞者穿越千年徐徐踏来,或回旋翻飞、或妖娆婀娜,或热情活泼,她们表演着现已失传的舞蹈,展现丝路上的美丽与富饶。敦煌乐舞展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认同中华文化,提高了对艺术美的欣赏力,加强了文化自信。
★“知行中华”之嘉定行|宋泰格
7月30号早晨,天气晴。我和爸爸按时来到陕西北路民主党派大厦门口,一眼认出了通知上说的大巴车。上了车,小海龟们的“知行中华”活动就从这里开始了。
大巴车很快来到嘉定镇,活动的第一项是“数独”体验课。老师先发给我们一些练习题,然后很耐心地讲解怎么填写空余的数字。老师说小朋友做“数独”可以练习数学计算能力和开发智力,一些奥数的技巧也在里面,爸爸妈妈们也可以玩!经过老师的指点,“小海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开始刷刷地做题。我也很喜欢这个数字游戏,以前在学校学过一点点,今天知道的更多了,所以做题目的时候很开心,游戏结束了还和爸爸讨论呢。
第二项活动是参观孔庙和科举博物馆。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孔子的塑像,导游说孔子是山东人,大家认他是“万世师表”,历代皇帝也称孔子为老师。中午气温快到35度,导游阿姨反复叮嘱我们小心别中暑。科举博物馆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科举考试1300多年前就有了,今天亲眼看到了什么叫“金榜题名”,什么叫“状元、榜眼和探花”,我真想把自己的名字也写上去。科举考出好成绩当然好了,可以被皇帝选拔上去做“公务员”了,真有一个场景叫做“衣锦还乡”呢!我喜欢汉字和中华文化,在这里许了一个小愿望,希望自己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乐高设计师。
参观完孔庙,午饭后我们很快来到嘉定非遗智造园。这里做乐器的老师、做汽车模型的老师、做漆器画的老师、做葫芦的老师等。给我们讲解笛子和萧的历史,还现场表演了两首曲子。我们还了解真正的漆是从漆树上取来的,不是我们常见的、味道很大的化学油漆。怪不得这里的油漆没有臭味、不熏人,还有淡淡的香味呢。萧和漆器在古代流传到日本。
第二天上午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华亭镇毛桥集市。在这里我和小朋友体验了推石磨、拉风箱和织布机。知道了面粉、大米和棉布是怎么手工做出来的,美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还看了好多好多健康的有机食品,让我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首诗。
下午我们来到陆俨少艺术院,参加“爱上美术馆——陆俨少艺术院暑期青少年第二课堂”。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几幅国画,说了很多重要的国画技巧。后来讲到扇子的种类,其中有些扇子可以在上面画画,一般都是画让人感觉凉快的景物,好比说竹子呀、雪山呀、荷花呀什么的,我听了就想,是不是可以画一个冰激凌呢?接下来老师教我们在团扇上画荷花。我第一次在扇面上画水彩画,手好像不听使唤,总是画不出老师说的那个样子。爸爸在一旁跟着着急,有时候干脆帮我画上几笔。老师告诉大家画画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要着急,慢慢画出来。两个小时的水彩画课堂,算是这两天里面学习难度最高的一次体验。最后大家拿着自己的作品,一起开开心心合了个影,老师们很高兴,爸爸妈妈们也很高兴。活动圆满结束了,我要给嘉定点赞,为大家喝彩,盼着明年还有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