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我被四川大学法语系录取。选择法语的初衷很简单:它算得上一个语言技能,在文科专业里“看起来”比较好找工作。大三的时候,学校和法国第戎高商有一个交流项目,被选拔上后可以直接在大四去法国读硕一,学分互换,在法国再读一年还可以拿硕士学位。权衡之后,我报名并被录取了。
学习法语,不仅让我多了一个交流工具,更让我看到了文化差异,获得了多元化的视角。第一次明显感受到的“文化冲突”是在大学。我与一个法国学生做语言交互练习,每周碰一次面。他教我法语,我教他中文。有次闲聊,他对学校食堂有人插队这件事表现出异常的愤慨。我安慰他别在意,学校里大部分人都很自觉。他睁大了眼睛看着我,半晌,问:“如果大家都插队,你还会排队吗?”“不会。”我有点尴尬,心里对他“小白兔”的表现很不解。后来我才明白他当时的心境:越是人多的地方,越需要遵守规则,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整体的高效。就像在地铁站乘电梯自觉往一边站好让赶时间的人从另一边通过,是一个道理。法国人从小就在守规矩的环境里长大,看到这样的场景,表示下“道德谴责”并不稀奇。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初到法国在超市购物时。一般在排队结账时,前一个顾客把商品摆上传送带后,会自觉把清空的塑料购物篮叠放到旁边的收纳处,而收纳处往往在后一个顾客的身边。当我学着这位顾客的样子,转头把篮子放好,正准备拿出银行卡结账时,听到后面的一个小女孩轻轻说:“Maman, elle est m chante ?”(妈妈,她很不礼貌吗?)她妈妈立刻制止了她。那一刻,我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很委屈。直到后来,在习惯了一路“ Bonjour”“ Bonne journ e ”“Au revoir”(你好/祝你有愉快的一天/再见)的法式问候后,我想到了这个小女孩,应该是觉得我放篮子的时候打扰到她,该跟她说一句“Excusez-moi”(不好意思)吧!对于法国人来说,“礼貌”已经深深嵌入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守规矩,懂礼貌,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我学到他们的“社交潜规则”。
我在法国学习的初期,进展并不顺利,一方面是生活各方面还没适应;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问题——听不懂课。商科专业知识缺失、法语水平不够,再加上一些没有板书、只喜欢口述的老师,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我只能课后加倍花功夫:借同学的笔记,把课件里的生词一一查出来,弄明白老师上课的逻辑,再阅读相关参考书……
小组作业也是一个大问题:我法语不好,和同学们还不熟,既没融入又觉得自己加入是个累赘,很沮丧。但是很多课都要分小组,而且占分比很高,我只能硬着头皮去问别人是否可以带上我。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看参考书、背课件、听新闻……既然自己在书写和口语上不足,那么在小组里,就尽量多承担搜集整理资料、提新点子的任务。就这样,情况慢慢有了好转。后来,法国同学会主动邀请我和他们一组,说觉得我认真靠谱。
虽然处于亚欧大陆的两端,但中法的人性是互通的。多一些微笑,别人会友善几分;做一个靠谱的人,别人会更愿意合作;对他人诚恳,对方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你的付出和努力,别人都看得见。
课业结束后,中国同学介绍我加入了法国驻华大使馆成立的留法校友会,说网站上有很多针对留法海归的招聘职位。在那里,我成功远程申请到了南京法语联盟的实习,回国做了时任主任Xavier的助理,日常工作是帮助法国员工办理入职,协助主任做工作报告、财务汇总、一些零散的翻译和陪同任务。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助理类的工作比较杂,而且受上司的工作风格影响很大(法国老板大多有任期)。我想试一试更有意思的工作,去更大的地方看一看。因为平常相处得不错,我找机会忐忑地跟Xavier说了,他表示理解,也答应给我写推荐信。更巧的是,我申请的新职位负责人竟然和他认识。获得了他的推荐,我如愿获得了这份在上海的工作。交接时,我做了一份详细的原工作流程清单,并留下联系方式让接任者有问题可以随时找我,还给Xavier写了一封正式的感谢信。
无巧不成书,如今,我的工作就是和同事一起维护“中国留法校友会”这个平台。在海归群体中,留法校友相比英美海归在数量上相对小众。正因为这样,留法圈是小而精的,友好而团结。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依托法国使领馆的资源和支持,尽可能地为留法海归提供优质的职位、接地气的就业指导,和拥有同样留法背景的战友和贵人建立联系,让校友们即使毕业回国,也还能感受到留法的意义。
校友会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在人来人往中留下了什么。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校友,有的成为合作伙伴,有的成为私交好友,有的成为我见贤思齐的榜样,自己的小世界也更丰富了。“校友会”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文化”,很多人还没有习惯使用好它。就像大学时我们争先恐后加入学生会,可能是一次机遇,可能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也可能只是一段回忆。
现如今,我的同事中有不少法国人,朋友中也有很多留法海归,我的生活仿佛被贴上了法国的标签,一路伴随我的学习和成长。而这段留法经历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历上那一行小小的字体。
(本文首发于“法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