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年-04期

【人物肖像】与曼大的十年合舞——访曼大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曼大中国中心主任傅潇霄

作者: 肖边 

发布时间: 2018-08-27

  “出生在文革后的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没有经历大的社会动荡,唱着少先队歌,长在红旗下,感受并亲身体验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即便多年后接受了西方教育并长年从事英国文化教育推广的工作,但无论身在何处,我的骨子里依然保留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浸润着传统中国文化。”傅潇霄在她主编的《未来视觉日记》中这样写道。

  2008年,傅潇霄在上海创办了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2017年1月,在中英政商界代表和200多名校友的见证下,我会曼彻斯特大学校友会正式成立。她从零开始,不仅致力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积极支持中英两国文化、教育、商业的交流与合作。十年磨一剑,她将曼大中国中心打造成了国内一流、商界知名的国际教育中心。

  一杯咖啡,十年成长

  在加盟曼大之前,傅潇霄曾先后就职于澳门卫星电视台、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曾任香港佰富国际非执行董事。她曾获得西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伦敦城市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曼彻斯特大学MBA学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及牛津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与曼大的结缘要从一杯咖啡说起。

  “十年前的一个偶然商务聚会,我与曼大商学院的全球CEO奈吉尔·巴尼斯特先生(Nigel Banister)结识。碰到他之前,我已经有了在中英两国顶级商学院及媒体和商业机构从事工作的经验。可能正是这样的经历坚定了他邀请我创办曼大中国中心的信念。之后,我们在上海喝了一杯咖啡,由此开启了曼大中国中心未来发展的构思。”

  2008年,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中心在上海成立,旨在与中国顶尖大学、商学院及企业合作,提供全球顶级的商科教育。十年来,中心从她一人增加到今天的一个团队,学生数量也有了几十倍的增长。“我很骄傲能带领团队参与曼大中国的成长,也很自豪地看到从这里走出的校友们已在各行各业展露光芒。”

  2011年,曼大商学院Global MBA项目首次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十大MBA项目”,接下来又囊获搜狐“中国教育产业突出贡献奖”,腾讯教育“最具变革力商学院”和“美通社中国最佳传播奖”,是近年来荣获这些奖项的唯一一所国外商学院。2013年,中国中心成立五周年之际,英国前财政部长发起成立曼彻斯特中国论坛,傅潇霄在伦敦出任“特使”,并在此后连续三届被选举为上海英国商会执行董事,她也两度获得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授予的“中国商科教育领航人物”大奖,腾讯教育颁发的“最具变革力商学院院长”和大本钟2017“海归十大华人杰出青年奖”。

  从最初在恒隆广场的一间办公室到现在的上海商城办公区,曼大中国中心已经搬迁了3次。“中国中心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一手带大。”成立初期,傅潇霄身兼多职,大至战略规划,寻找合作伙伴,小到寻找办公场地,招募团队,都得亲力亲为。至今,第一届学生的毕业照依旧摆在中国中心的接待区,对于这一届学生,傅潇霄心怀特殊感情,“当时,我的目标就是招募最优秀最有潜力的职场人士,慢慢建立起曼大商学院在中国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曼大中国中心在上海商城的办公区坐拥1000多平米,培训室、休息区、会议室、员工区一应俱全,处处可见英伦风格和中英文化的融和。

  十年来,曼大中国中心不仅在培养国际人才,还一直不忘热心公益事业,呼吁曼大中国员工、校友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纳入中心持久发展规划中。傅潇霄带领员工及校友参与了英国企业的“亮眼睛”项目,为革命老区安徽利辛县农村学子免费检查眼睛、配眼镜;参加了“一个鸡蛋的暴走”行动;支持上海绿洲食物银行“农民工子弟免费早餐计划”和联合利华“希望小学”教室设备购买等项目。每一次爱心款项,都凝聚了曼大校友们的拳拳爱心。

  放慢脚步,不忘初心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著名的红砖大学之一,始建于1824年。建校190多年来,先后培养了25名诺贝尔奖得主。曼大素以教学严谨,学术风气自由著称,创新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主导思想,已形成传统。本世纪很多关键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出自曼大,如飞机发动机的研制,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等;在商科、计算机、工程等领域,曼大的声誉亦举世瞩目。曼大商学院高质量且灵活的教学模式以及高度的国际化,吸引着世界各国学员慕名而来。

  傅潇霄介绍说:“在曼大中国中心可以享有与英国本部一样的教学资源。Global MBA学生可以选择在任何国际中心(上海、曼彻斯特、香港、新加坡、迪拜、巴西)参加工作坊,并在学生达到所有毕业要求后颁发与在英全日制MBA学生完全一样的学历证书。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DBA是首获中国教育部认证的中外合作博士项目之一。”在商学院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面对如此充满诱惑力的生源市场,傅潇霄给出的秘诀却是——放慢脚步,不忘初心。

  “曼大绝对不会为了市场放弃教学质量和招生标准,在中国把生源量做大并不难,但这是在拿学校的声誉冒险,得不偿失。”所以,在国际排名榜上一直名列前茅的曼大商学院,始终践行着全球各中心保持统一的全英文教学,控制招生数量,合理分配导师资源等原则。

  对于傅潇霄来说,要坚守的除了原则,还有初心——“我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能够把曼彻斯特的创新精神以及曼大的教育理念传递出去。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放慢脚步并不意味着没有冲劲。在她看来,在市场拓展规划上,可以走得慢些,即使需要牺牲一些当下的利益,这是教育产业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但在教育理念上,应该与时俱进,冲在更前面,思考更好的教育方法。所以她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对未来教育的理解并付诸实践。2015年,傅潇霄成为未来商习院的联合发起人和创始学员。之所以取名“商习院”,就是想突出“以习为主,以商为辅,习商未来”的特色,强调通过与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来拓展中国企业家的思维模式。2017年,傅潇霄再次创新地发起建立了“曼享汇”,旨在汇集中英科技艺术教育精英,搭建中英双边民间外交平台。

  温柔以待,智慧生活

  傅潇霄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工作非常忙,但是会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家人和自己,去享受生活。她认为,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键点在于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上班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高效率,下班的时候也能自然地承担好妻子与母亲的角色。”

  虽然工作忙碌,但是陪伴孩子成长是她的人生乐趣所在,从未被忽略。“记得我儿子两岁多时,特别喜欢托马斯火车。我就趁去英国出差的机会去了托马斯主题公园录视频给他,他看了特别开心。”带着孩子的眼睛去出差,分享旅途趣闻乐事。这些与孩子相处的生活中的点滴,是属于傅潇霄的“妈妈智慧”。

  除去工作、孩子,她心里当然还有一块温柔地是留给自己丈夫。想起一个女人最艰难的时候,能有一位爱人共同搀扶着走过,她的感恩溢于言表:“我和他平时工作都很忙,但是我们都非常理解对方,所以会尽可能去支持对方的工作,比如他忙的时候,我会尽量早一点回家。我最初创办中心的时候,那段时间真是忙到废寝忘食,中午他常常会打电话问候我,要是知道我还没吃饭,他就会给我买好午餐过来,虽然都是很普通的生活日常,但是却让我觉得特别温馨,感动。这也是我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动力。”

  傅潇霄的兴趣很广泛,高尔夫、游泳、滑雪、舞蹈、唱歌、书画,都是她的最爱。在伦敦学习期间,她参加了在伦敦国王学院举办的全英中国留学生歌唱比赛,当时唱了一首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一举获得了银奖。或许是这次的“获奖经历”,使得傅潇霄决定组建一支曼大中国中心曼莲女子合唱团,还请来了专业的声乐老师给大家培训。“我们合唱团曾唱过一首《致青春》,当时一位在座的英国人听了泪流满面,她说,我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是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在怀念你们的青春岁月。”说起音乐,傅潇霄充满了满足感。她还想以后有机会,能够成立曼大艺术团。

  这就是傅潇霄,能够用一种平和而又积极的方式,将工作与生活的交集处理成一个个美好的点子,一幅幅值得为之去奋斗与努力的愿景。

  (本文根据《雅仕·生活》和中国MBA教育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