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年-05期

【专栏】“吃瓜群众”在英语中的影子

 

发布时间: 2017-10-09

  “吃瓜群众”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这一热词在英语世界也引起了不小共鸣。

  《国际先驱导报》(International Herald Leader)2016年8月29日的报道说:“不知从何时起,‘吃瓜群众’这个在字典里找不到的词汇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无独有偶,在英国广播公司(BBC)“The words that ruled the Chinese internet in 2016”(2016横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一文中,“吃瓜群众”荣耀入选,并被直译成“melon-eating masses”。BBC对此词的理解是:“A term whose closest equivalent is possibly ‘popcorn gallery‘, its fullest expression is ‘the melon-eating masses who don‘t know what‘s really going on‘.”(与“吃瓜群众”最接近的解释或许莫过于“popcorn gallery”了,此词的完整表达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BBC认为“Its origin is unclear, but netizens often use this—sometimes derogatorily—to describe a passive group of bystanders at a major incident or event.”(虽然不清楚此词的来源,但网民常用这个词——有时含有贬义——来描述对于重大事件的一群消极旁观者)。

  “gallery”特指“趣味通俗或低俗的一般观众”,“popcorn gallery”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看戏或看电影的普通观众的样子。美国人的说法中甚至还出现此词的缩略形式“cornery”,不少大众店铺以此缩略语冠名。

  当然,英语中也有不少表示“吃瓜群众”这一特殊含义的词汇,如“bystander”,意为“a person who is standing near and watching something that is happening but not taking part in it”(只看看热闹、不插手的旁观者)。又如“onlooker”和“spectator”,意为“someone who watches something that is happening in a public place but is not involved in it”(在公共场合围观但不参与其中的人)。

  据说“吃瓜群众”源于一则公路新闻。2016年,有位记者去采访一位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之后传到网上,顿时成为热词,于是有人干脆就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后来此词就几乎等同于“群众”一词,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等等。

  纵览国内外社交媒体,无不活跃着“吃瓜群众”的身影,此词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变化。人们发帖讨论问题时,往往有那么一大拨人排队跟帖,或发表主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而“吃瓜群众”指的是那些“不发言只围观”的网民,“事不关己、不表态仅围观的状态”彰显无遗。其实,“吃瓜群众”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更是一种心态的表露,他们身份卑微而又渴望认可,寻求的是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在网民中占据多数。但要注意,有时“吃瓜群众”指的就是“草根群众”,特别喜欢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所以不少外媒更多地是用“netizens”或“internet users”(网民)来指代“吃瓜群众”。比如英国《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称大批中国网民在霍顿攻击孙杨为“吃药的骗子”(drug cheat)后炮轰霍顿的社交媒体账号,要求其为这样的行为道歉。美国石英网站(Quartz)说傅园慧赛后接受采访的反应“赢得了‘吃瓜群众的心’(Won over Chinese netizens‘ hearts)。由于很多“吃瓜群众”来自微博,因此外媒也常用“Weibo users”一词。

  有时,吃瓜群众是爱憎分明的,他们绝不是“墙头草”(fence-sitters),例如美国《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就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在报道王宝强离婚案的新闻时用了“ordinary social media fans”(普通的社交媒体粉丝)来表达“吃瓜群众”的含义。英国《镜报》(Mirror Daily)捕捉到里约奥运会上秦凯给何姿戴上戒指并向全场的“吃瓜群众”竖起了大拇指的细节,用的是“spectators”。“吃瓜群众”在热点事件中总表现出“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样子,也是观众中的一个大类,故也可译作“spectator”。

  诚然,这一群体难免显露出一种看客心态,就如鲁迅所写的《药》中的那群人,“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吃瓜群众”有时就是一群哪儿热闹往哪儿走,哪里有事往哪里看的人。从这个角度审视,可以译作“onlookers”。

  在不同语境中,“吃瓜群众”指不同对象,这时可直接将所指对象译出,选用恰当的词语,不可一刀切。

  例如:抓住“吃瓜群众”从众或跟风心理的特征,译成“people with the herd/mob mentality”,或“the big crowd who is watching everything”,即“jump on the bandwagon”,或“go with the flow”(赶浪头、一窝蜂做某事、跟随潮流)。

  比如:“试穿紧身泳衣的吃瓜群众”(这里“吃瓜群众”指购物者),可译成“shoppers who are trying on close-fitting swimwear”。

  又如:“那个演员的人品怎么样?听听看吃瓜群众怎么说。”这里“吃瓜群众”指的是“粉丝”,因此可译成“What‘s that actor like? Hear what the fans have to say.”

  “吃瓜群众”有时也可理解为“暗中关注一切的广大群众”(the big crowd who is watching everything)。事实上他们有监督和约束作用,这倒是与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长篇政治小说《1984》里一句名言非常相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老大哥正看着你。)“the Big Brother”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威慑力,有点像“吃瓜群众”的那种存在感。

  有人调侃,凡有大事发生时,总会有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出现,甚至还出现不明真相的“喝水群众/吃面群众/喝奶群众……”。当“吃瓜群众”实在太多时,“不要再吃瓜了,瓜都被你们吃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