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年-05期

【人物肖像】以环保名义革垃圾的命

 

发布时间: 2017-10-09

  9月6日,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我会常务理事、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正康学长榜上有名。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他坚守固废行业二十余载的最好回报。

  “我们要为政府倡导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让城市更加清洁,为我们城市美容师提供尖端武器!”魏正康说,别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他是爱一行干一行。从工程师到环保企业家,在投身“垃圾革命”的实践中,魏正康始终热衷于自己的事业。

  6万美金“仗剑走江湖”

  魏正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的一口上海“普通话”,总是随和中带着亲和。虽然年龄并不老,但周围的人都亲切地喊他“老魏”,他也从不计较,总是笑眯眯地答应。

  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今上海技术应用学院),后在一家企业工作,是一名负责技术改造的工程师。90年代初,老魏赶上了当时的出国潮,自费到了新西兰留学。尽管人地生疏,他却凭着娴熟的机械理论和技术,应聘到新西兰一家著名的环保设备公司就职。他边工作边学习,花了3年时间获得奥克兰理工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环境工程硕士学位。而工作上,一步一步担任了该公司的总工程师,拥有了轿车、洋房、永久居留权,可谓事业有成,春风得意。

  然而,异国他乡待久了,老魏还是一心想回来。1996年底,他回沪考察,亲眼目睹了浦东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受鼓舞,兴奋不已。自己在国外学的是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他最想带回来的也正是这些——“那里的人自觉遵守和尊重环境的环保理念,远比技术层面要高出许多,有了积极的环保意识,还怕没有技术创新吗?”

  1997年,魏正康毅然放弃了新西兰优越的生活待遇,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带着6万美金“仗剑走江湖”,在浦东创办了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绿色革命”。

  从“借鸡下蛋”到“养鸡下蛋”

  创业初期,他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20年前,6万美金对于创业这个“无底洞”来说,也不是什么大数字。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厂房和设备,他就想了个办法,找到一家有厂房和设备的环卫设备厂谈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借鸡下蛋”,终于在1998年生产出了第一台新型生活垃圾收集机。

  通俗点说,这台收集机就是压缩转运设备,把垃圾中的水分去掉,缩小体积,增大密度,再通过全封闭的集装箱运输方法来运送垃圾。当这台机器先后安装在当时的南市区海潮新村和浦东金杨新村时,立即引起了轰动。居民们看着这台机器收集垃圾不再“天女散花”,垃圾站旁边不再苍蝇满天飞、污水满地流,无不啧啧称赞。这套设备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列为当时上海市实事工程之一。

  现在谈起这台机器,老魏的眼睛里仍隐藏不住兴奋的光芒。他说:“你知道吗?早年上海的垃圾处置既粗放简陋,又污染环境。全市有几万个垃圾堆放水泥池,终日敞开,是蚊蝇等有害生物的滋生地,相当于几万个污染源。而我们一个垃圾转运站,就顶那样的池子五、六十个呢!”

  “绿环机械”由此一炮打响。这时,他又趁热打铁,开始谋划“养鸡下蛋”。在浦东新区留学生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帮助下,他租用了1200平方米厂房,聘用了15名工人,开始着手生产自己的产品。同时增加投资,购置设备,实行技术开发、转让、生产制造、销售“一条龙”服务,不断改进产品,升级换代。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他带领团队潜心研制出系列预滤式垃圾压缩机、垃圾焚烧厂配套压滤脱水机、垃圾集装箱液压拉臂架、垃圾分拣分类流水线设备等多种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与利用的成套设备,一举通过了上海市科委对研发的新产品的鉴定,并确认该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绿环”牵手奥运、世博

  产品名声鹊起之后,“盗版”也随之而来。1998年,魏正康的产品刚投放到国内市场上,就有五六家企业先后生产的同类“盗版”产品。魏正康也有些无奈,但他安慰自己说,有“盗版”说明我的产品还不错;而且,在产品开初阶段,如果“借助”那些“盗版”而推动我国这类事业的发展倒也算是我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我个人牺牲点不算什么。

  话是这么说,但任何一个正直的企业家都不会真正容忍自己知识产权被侵犯。魏正康之所以还能心平气和,是因为他的“独孤九剑”还只使了第一招。他当时手头已经研发多款新产品,但并不急于投产。他觉得先应该培养社会对新产品认同感,然后再推出多款产品与“盗版”一搏。

  他把目光投向了牵动亿万人关注的国际赛事和盛事。从2005年起,他的公司就开始向北京奥运会陆续配套提供了多项垃圾压缩转运设备,用于奥运场馆与周边地区的垃圾清运与处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他又参与制订上海世博会环境卫生设施标准,为世博会园区项目提供各种设计方案。作为供应商,“绿环机械”为上海世博会专门研制了十多座配套的垃圾压缩转运站项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荣获了“服务世博先进集体奖”。而通过在奥运、世博的合作中,“绿环”这块牌子被更多人认识了、认准了。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城市资源

  老魏有一句话一直挂在嘴边,“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城市资源”。这种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利用的理念,他是较早的提出者和推行者之一。

  如果说压缩中转站革掉了旧垃圾箱的命,那么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则是在革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的命,改变了上海固体废弃物处置模式。

  目前我国垃圾回收利用工作是由一支庞大的拾荒大军在做,这些人从事的其实就是初级、原始的资源再生工作。“而垃圾中70%左右是可直接回收利用的物资,隐藏着巨大的价值。”魏正康坚信,只要引导得当,资源再生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魏正康首先向电子垃圾“宣战”。他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通力合作,承担国家“863计划”废旧电子产品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应用课题项目,亲自担任项目科技攻关领头人。研制出废旧含汞灯管和硒鼓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化设备,让上海的电子废弃物华丽转身、变废为宝。这一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项,为上海闯出了一条治理环境的新路。

  2015年,魏正康又带领企业主动与院士、专家联手,组合成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探索和研制有机垃圾、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以创新性成果立足国际领先水平。

  用爱心和责任环抱大自然

  聊起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破坏环境的行为,老魏一下子显得很激动:“每当我出差到外地,看到那些裸露在外的光秃秃山石,还有那些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土地,都会忍不住要掉泪。我气愤那些利益熏心者的无道无德。”他提高了声调,“我们应该尊重土地,尊重自然!”

  作为一家成功的环保科技型企业,魏正康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2008年汶川地震,他向灾区援助了价值200万元的分拣分类压缩转运站,日处理生活垃圾达500吨;公司还在上海和全国环卫系统设立“绿环杯”科技论文比赛和“绿环杯”环境摄影大赛,大力提倡先进的环保理念和工艺技术。他本人受聘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兼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并设立“绿环”奖学金,每年资助那些品学兼优、有志于环境保护的学生,每年接收十多个环保专业大学生来企业实习。

  “如今,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我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如果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每年增加10%,就相当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800万吨。要做到这点,对垃圾的分拣分类、综合处理、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装备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这就是绿环的努力方向!”

  魏正康常提到美国社会分析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的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个浪潮,将是在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如今,“垃圾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魏正康已整理好行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