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民晚报》记者,我连续多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看,今年的两会有几大变化。
一是记者会增加了。不算李克强总理的记者会和3月4日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由全国人大举办的各个主题的记者会多达17场,都邀请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参加。这些记者会,内容涵盖国计民生,从国企改革、财政工作、外交政策、脱贫攻坚,到百姓关注的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医疗卫生、质量提升,每场都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拉近了普通人与全国人大的距离,使得两会的透明度增加,传递出的信息量更大了。
二是“部长通道”更热闹了。“部长通道”位于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长度不过100余米,是每年列席全国两会的国务院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进出会场的必经通道。不知从哪一年的全国两会起,每当召开全体会议时,记者们就开始在那里堵截部长们,希望从他们嘴里挖出点新闻。部长们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侃侃而谈,也有的行色匆匆。不过,后来情况有了变化。大会开始前,就有专人为记者把部长请来,接受记者采访。据统计,今年“部长通道”共开启了5次、8场。累计有46个部门的领导接受了采访,回答问题多达95个。
记者会不同于新闻发布会,部长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名记者,不需要介绍情况,只要回答问题。记者的问题也是形形色色,大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有的问题部长们有所准备,但也有些问题锋芒毕露,颇为刁钻。一场记者会下来,在一个多小时里回答十几个问题,并不容易。难怪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开场白中说:“我把今天的记者会看作是一场考试。各位就是出题、阅卷、监考的老师,我就是答卷的学生。”同时他还幽默地说,希望今天的这场考试是一场素质教育的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考试。
短短十几天的全国两会,几十名部长在全国人民面前集中亮相,风格不同,气质各异。有的口才好,文采斐然;有的平民化,讲话接地气;有的话虽少,但透露的“干货”多。
印象最深的是外交部长王毅,记者提出的问题,个个都是热点。王外长的回答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如在回答关于朝鲜半岛形势的问题时,王毅说:“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亮起红灯,同时刹车。今后我们仍然愿意做一名‘扳道工’,把半岛核问题扳回到谈判解决的轨道。”他在谈到领事保护时说:“哪里有危险和困难,哪里就会出现中国外交官的身影,哪里就会有五星红旗在飘扬。”在场的中国记者听了,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谈到海外追逃问题时,他说:“海外不是法外,避罪没有天堂!”堪称金句。
财政部长掌握着国家“钱袋子”,其工作责任重大、专业性强,以往不怎么出来与记者见面。新任财政部长肖捷却成为本次人代会期间第二位召开记者会的部长,他既有与数字打交道的严谨,又有学者的儒雅。对于个税免征额提高、财政赤字增加、养老金有无缺口等备受关注的问题,他逐个回应,把枯燥的财政专业术语解释得人人都能明白,也使“财政花钱”变得更为透明。如在讲到养老金投资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时,他说:“让亿万人民能够老有所养,让老百姓的养命钱真正成为放心钱,这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上海是座大都市,原本以为农业部和我们的读者关系不大,没想到农业部长韩长赋在“部长通道”的回应却非常精彩。他在回答记者关于奶业的问题时说:“十几亿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奶业!”他说,我们要振兴中国奶业,希望再过若干年,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也来买中国奶粉!在谈到大家关心的农产品质量的问题时,他的话也实实在在:“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这是人的基本需求。我们农业部门有责任把农产品质量搞上去。农产品质量要通过两手抓:一是‘产出来’,二是‘管出来’。”
新任教育部长陈宝生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官员。他敢于说话,在讲到高校引进人才恶性竞争时,他批评有的高校竟然开出上千万年薪挖人,说:“现在不仅是孔雀东南飞,连麻雀也东南飞了……不能搞恶性竞争,不要恶意挖墙脚!”同时他也十分真诚,在回应“凉山州悬崖村孩子上学”这个问题时,他说:“孩子们为了求学,爬上爬下,每天在危险中行进,我们感到非常羞愧。”我想,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这些特困地区孩子的上学问题应该能够很快解决。
当然,也有的部长表现平淡,他们的表达不那么生动,有的带有“官腔”,还有的离不开手中的稿子。一方面,可能是与个人口才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平时脱稿讲话不多,少了锻炼。尽管中国人崇尚“少说多做”,不过当了国务院各部门的一把手,既要会做,也要会说。怎么说,是一门大学问。从这个角度来说,每年全国两会的记者会和“部长通道”的采访,对部长们来说,既是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的机会,也确实是一场硬碰硬的考试。
希望每年全国两会部长们的“应考”,一年比一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