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年-01期

【人物肖像】只顾“攀登”莫问高——访国家青年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潘登

作者: 芦 

发布时间: 2017-02-15

  登过泰山的人,总会被沿途的挑山工所感动,在那曲折的道路上,他们挑着上百斤的物品,一步步奋力攀登。向科学高峰攀登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需要的正是挑山工那种勇挑重担、不畏艰难的精气神。

  “只顾攀登莫问高”,是郭沫若先生当年给北京大学学生的赠言。如今,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潘登教授,同样用自己严谨的科学实践,为这句话加上了最好的注脚。

  没想过会当教授

  2011年回国,37岁就成为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先后入选上海市“”特聘教授、第一批中组部“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从这份漂亮的简历来看,潘登似乎天生就是为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而生的人。然而,他却坦言,自己当初并没有想过当教授。

  潘登本硕皆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潘登得到了美国GE公司的全额奖学金资助,从严谨的力学和数学世界初探璀璨的材料研究的他,渴望毕业后能进入像GE这样的全球最顶尖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工作,为将来的事业寻求更高的平台。当时,导师让他独立完成GE公司交来的一项空气发动机部件实验任务,对于他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泡在实验室几个月,克服了许多困难,潘登用一套创新的实验方法拿出了确切的实验数据,这个数据的重复性极好,但是与GE预期的数据差距较大。经过反复验证,这套实验方法最终被GE公司所认可,为这项工艺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次的上佳表现并没有如愿为他带来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收紧了移民政策,没有获得绿卡的潘登也不得不接受不可能进入GE公司的现实,之后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与Intel合作两年的优异表现也因绿卡问题让他再次错失“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说起这段经历,他坦言“还是自己不够优秀”。继而,他选择离开美国,去往鲁迅留学过的仙台,在材料领域著名的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就职,为他今后的学术道路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如今,潘登教授是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的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创新团队的负责人。近年来,他将研究的视角转向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并从材料学院转到机械学院,潜心从事航空用3D打印合金粉材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他向我们介绍说,材料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很多领域如工业、医疗、航空航天等的技术瓶颈也主要体现在材料上。而仅有30年历史的3D打印具有“制造简化”和“超越传统”的核心优势,而其中材料也同样是最关键的瓶颈之一。3D打印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主要以金属材料(如钛合金)为原材料,利用激光近净成形技术(LENS)、激光选区熔化技术(SLM)及电子束选区熔化技术(EBSM)等加工工艺一次成型,尤其适用于现代航空制造在减重、复杂结构、材料利用率、生产周期、运行维护方面的苛刻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是一个干笨活的人”

  潘登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各类“杂书”也看过不少,这让他的身上透着几分儒雅气质。而在日本期间,他感受到更多的是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个国家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工匠精神”。在他看来,日本无数的百年企业便是其“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工匠精神”与“爱干笨活”的潘登是契合的。在日本工作的5年时间,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几年。他最喜欢在实验室里“躲进小楼成一统”,一个人边干活边“瞎琢磨一些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他喜欢与跨学科的人合作,做些如将新材料应用于微机电系统(MEMS)核心部件的开发与深海鱼毒素的检测之类的“好玩的东西”,并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日本科学振兴会(JSPS)等多项科研项目,在PNAS、Nano Letters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回国后,他仍然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只管盯住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一直往下做,相信‘付出总有回报,要做就做最好’。”

  原本,潘登去日本工作只是一个过渡。从出去留学那一刻开始,他就打算回国发展,加之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了,需要他回国照顾;另一方面,他需要尽早回国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打基础。2010年,潘登到上海理工大学任教,正式回国。他一手筹建新能源纳米材料团队。不管是建团队,还是购买设备、材料,他都事无巨细地落实,对于研究更是严谨求实,将在日本感受到在“工匠精神”带回到了国内的工作中。

  或许正是因为“干笨活”的这种劲头,去年,上海理工大学分会邀请他为一年级的本科生同学分享留学经历,他说:“我们虽然每时每刻都做着各不相同的事情,但总结起来就是两件事:判断,然后选择。做事,需要注重方向、方法和方寸,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坚持。”他寄语学生:“不抱怨,简单地一直做下去”。

  “不接地气”的70后

  在问到“你是不是典型的70后”时,潘登笑问:“典型的70后是什么样的?”听完笔者的解释,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他说:“我太太也经常说我想东西很理想化”,他甚至认为自己看起来有一点“不接地气”,尤其是在大学老师这个角色上。

  潘登在招收研究生时有个一直坚持的习惯:一对一面试,“一为相互了解,二为统一思路,三为明确目标”。在他看来,帮学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猎枪”才是导师的使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远比单纯发SCI论文重要。他很庆幸这样的习惯得以坚持,得益于身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和上海理工大学这样一个百年学府蕴藏的包容和多元。现在,他的学生有的远渡重洋继续深造,有的在霍尼韦尔、中国商飞就职,有的已开始积极创业。

  除了带研究生,潘登还坚持每个学期都给本科生上课。在他的《医用材料设计与加工》创新课上,既有理学院的学生,也有文学院的学生,甚至还有外语学院的学生。潘登特别强调,真正好的科学是所有人都能听懂的科学。他主讲的专业课都是全英文授课,这或许会让很多学生“抓狂”,但潘登认为,与中文相比,英文在界定性上更胜一筹,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只有用英语才能表达准确,这也许是为什么英语是“第一科技语言”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并不担心学生们会因此不来选自己的课,恰恰相反,他上课从来不点名,但学生们依旧很踊跃。他说,只要自己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学生们就不会不来。

  潘登在上海理工大学还毛遂自荐与大一新生座谈。他说,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容易迷茫,尤其在经历艰难的高考后难免出现短暂的学习兴趣下降,然而大学是从未成年到成年的重要转变阶段,在本科时期做好人生规划和时间管理,并打好良好的专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他希望自己的经验能给他们度过这段迷茫期提供一点帮助。他笑着说:“给十个学生喂喂‘鸡汤’,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喝进去了也算是成功了。”

  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潘登从初中开始因为“中日围棋擂台赛”而迷上了围棋。现在他差不多是业余五段的水平。他认为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而且可以修炼性情。尽管工作很忙,但他仍会代表华东校友队参加清华校友城际擂台赛,还会去出席上海市大学生围棋联赛的开幕式。在日本工作期间,他也追过“星”:曾经的“富士通杯”和“丰田杯”世界围棋赛,每年他都会应邀到日本棋院现场观摩,扛着棋盘让国手大师们给他签名。

  很多人下棋是当成一种兴趣,而潘登下棋却从中悟出了科学的道理。谈到最近沸沸扬扬的AlphaGo/Master时,他认为尽管围棋变化千千万万,但也源于简单的黑与白、阴与阳。一切学术,科研的尽头都是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任何伟大的成就无不是从看似简单的地方着手并加以突破。

  回首潘登走到今天的路,正是一条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路。他的每一步看似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在现实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条简单却又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谦虚地说:“我人生中有三次好运气,一次是大学考进清华,一次是入选青年,一次是来上海工作定居。”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成绩并非最好,只是因为“敢报”才得以进入清华;而申报第一批青千的时候,因为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自己算是捡了一个“便宜”罢了。日本有句谚语:“運も実力のうち”(运气也是一种实力),其实在运气的背后也是需要实力与之相称,一次的偶然可以称为运气,但是连续的成功,就必然源于自身的实力。

  潘登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离家求学临行时父亲送给他的两句话:“做人做事无愧于心”、“要有一点阿Q精神”。这两句话伴随他走南闯北近三十年,走出了一条矢志图强、追求科学的道路。正如父亲给他取的名字所期望的,在通往真理高峰的道路上,他始终在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