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16年-05期

【活动分享】海外留学生社团汇聚上海 共议科创中心建设

 来源: 作者:陈卓君

发布时间: 2016-11-29

  今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布,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回国人员总数为40.91万人。当前形势下,回流的高端海归人才还远远不足以满足目前快速发展的需求。在积极创造和改善海归回国服务大环境的同时,加快对接海外高端人才社团,增进信息交流和政策沟通,将进一步吸引更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

  8月17日上午,我会主办的第三届海外留学人员社团负责人高峰论坛举行开幕式。来自美、德、英、法、俄、澳、日、韩、新加坡等9个国家16个海外留学人员社团主要负责人应邀出席,围绕“海外留学人才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建言交流,探讨合作。我会常务副会长臧广陵、张伟江、盛焕烨、彭裕文、左学金、王禄宁、陆建非,副会长夏善晨、沈志钦,副秘书长吴霞琴、马鸣等出席。

  海外学人“零距离”了解上海创业环境

  民建市委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在高峰论坛上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与海外留学人才机遇”;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胡章萍介绍了国家、上海最新的留学人才政策。

  18日上午,我会与杨浦区侨办合作举办“杨浦行”活动。社团负责人参观了国歌纪念广场、国歌展示馆,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杨浦滨江开发公司,了解了杨浦区的工业历史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创智天地园区参加了“海外留学人才与杨浦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座谈会,感受杨浦区“3310海外引才计划”。下午,大家又来到了位于浦东张江创业园的微创医疗、大道网络等具有代表性的海归高科技企业并座谈,体验了上海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和城市的独特魅力。

  双创成为海外留学生社团工作重心

  本次论坛的嘉宾来自世界各地,呈现出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的不同特点。这些海外留学人员社团主要负责人平均年龄34岁,其中有6位“90后”,5位“80后”。“80后、90后”渐成海外留学人员社团核心骨干。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外留学人员社团活动也从传统的承担民间交流、为当地华人华侨、留学生提供文化生活联谊活动,转型成为支持留学生及华人华侨创新创业、职业发展、加强与国内交流联系,服务双边经贸、文化合作等复合功能的社团。

  据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联合主席路瀚程介绍,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中国学生组织,近年来社团工作主要是围绕筹办创业大赛和商业论坛、中国企业招聘会等展开,并积极对接国内投资机构,引领相关项目回国落地创业。

  耶鲁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ACSSY)理事长宣哲民说,“在弘扬中华文化、展示中国风貌、担当好‘民间大使’的角色之余,作为耶鲁与中国紧密相连最重要的桥梁,社团还在积极促进耶鲁与国内的不断深化交流,努力响应和推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人计划’,使得更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科研或创新创业,学有所成后亲身参与国家繁荣建设。”

  而像法国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者协会、留德人才交流协会、中国留日同学会都曾在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我驻外使馆的指导下参与举办“春晖杯”全球创业大赛各国别赛区比赛。

  海外社团负责人谈“科创中心”

  在最后一天的高峰论坛上,与会海外社团负责人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畅所欲言,提出意见建议。

  留德人才协会副理事长、柏林工业大学研究员冯金鹏提到,海外人才群体越来越受到国内的重视,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技术也已成为国内各地区的共识,建议上海应该加强与海外专业学术组织的联系,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宣讲活动。“因为海外专业的学术组织可以将触角深入到所在国家行业的各个企业和研究单位,在专业内的覆盖面更广更深。”

  法国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者协会会长、法国ENGIE集团能源技术观察总协调李天伦提出,从中央到地方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高层次华人归国创业的政策中,对外裔人才的宣传和吸引力度还远远不够。希望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能够出台一系列的便利措施,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创业和创新。“如果设立一个‘外专千人’计划,能够为入选的外裔专家提供居留便利、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和退休等福利,那么参加该计划的外国专家在来华工作几年之后,就可能选择在中国退休,继续培养中国的年轻一代。”

  中国留俄学生总会主席王烁则建议开展将申办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审批权下放园区试点的工作,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