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灵魂人物、校徽、校歌和学校特定特色,这些学校特色体现了学校文化与定位,也给学生们刻上了鲜明烙印。对于常青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来说,同样有着与其他大学不同的传统和特色。
三座雕像纪念“本叔叔”
宾大的灵魂人物是创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拥有多重身份:政治家、外交家、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商界领袖、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世界公民……宾大学生亲切的称他为“本叔叔”(Uncle Ben)。宾大校园里有三座雕像纪念他。
第一座位于33街的Weightman Hall大楼之前。大一新生们常来这里亲吻雕塑的脚,祈求能够得到宝贵的纽扣服和无檐小便帽,这是杰出学生才能得到的荣誉。
第二座位于37街和locust街交口。学生们常常到雕像旁连着的椅子上坐坐。他也好像时刻在倾听学生们聊天。
第三座位于校长办公楼College Hall之前。这座本叔叔的铜像最醒目。他正襟危坐,微微笑着,看着每个来来去去的人。在期末考试阶段的每个早晨,很多学生在雕像旁边的椅子上看书。大家都说,在这里看书,本叔叔会对你眨眨眼、点点头,给你一点好运气,让你取得好成绩。
校徽结合两大家族特点
宾大的校徽结合学校创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家族和宾州创始人威廉姆·宾(WilliamPenn)两个家族盾徽的特点。顶端红色宽条中的小海豚是富兰克林家族盾徽中的一部分,像军人臂章一样的三角形蓝色宽条中的三个银色圆盘是宾家族盾徽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放在一个白色长绶带上。绶带两端像两本打开的书,代表宾大的教育目的。绶带上写着的几个拉丁文字母是宾大座右铭:“Leges Sine Moribus Vanae”,翻译成英文是:“Laws without morals are useless”,中文意思是“没有道德的法律是无用的。”
“红”和“蓝”的故事
宾大的代表颜色是红和蓝。关于颜色选择的原因有过不同故事。
一个故事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有关。宾大曾经邀请华盛顿来参加毕业典礼,颁发给他荣誉学位。他当时穿上了自己最好的军装,蓝色束腰外衣上装饰着红色。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是宾大历史上第一次提到红和蓝的颜色,因此,有人推断,选用这两个颜色是为了纪念华盛顿这位美国建国之父。
另一个故事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有关。很早以前,在纽约的Saratoga有一场哈佛、耶鲁和宾大之间的赛跑比赛。主管人员问宾大代表队队长,“比赛时,你们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作为队服?”队长回答:“我们要穿的颜色是对手们的颜色,因为我们要打败他们。”那个时候,哈佛的队服用的深红色,耶鲁的队服用蓝色,于是,宾大选择用了红色和蓝色,在那场比赛中取得了胜利。从此,宾大选用红和蓝用作幸运颜色和代表颜色。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这个故事。
1896年毕业于宾大的WilliamJ. Goeckel和1898年毕业于宾大的Harry E. Westervelt合作写了一首歌曲,名字就叫《红与蓝》。最初,这首歌只是在橄榄秋比赛场上作为加油歌曲演唱。渐渐地,这首歌得到了更多宾大学生的喜欢,成为了宾大校歌。
五月的歌声
每年5月,宾大会在Franklin Field体育场举办全校毕业典礼。教授们举着有宾大校徽的校旗入场,坐在会场的最前排。毕业生们按照学院安排的顺序坐好。校长亲自主持毕业典礼,给毕业生们颁发学位证书。每年有一位名人应邀参加毕业典礼,给毕业生们作演讲。例如,2005年,宾大毕业典礼的演讲者是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毕业典礼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在场全体人员合唱《红与蓝》。每个人用不同声音唱出这首歌,每个人以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人将学位帽扔到天空,有人将校旗奋力挥舞,有人眼睛里流出了眼泪……
这些学生虽然不舍也终将离开宾大。穿越了两百多年岁月的宾大却始终在这里,并将迎来更多更年轻的学生们。
值得庆幸的是,上千人的体育场里始终回响着同一种声音:
当我们不得不和大学生活说“再见”时,
我们却永远不会和“红与蓝”说“再见”,
那是永远属于我们的颜色。
(本文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会推荐,引自校友爱岑《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美国法学院求学记》(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