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16年-04期

【创业者说】求知若饥,虛心若愚

 来源: 作者:李 革

发布时间: 2016-08-10

  李革: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作为美国Pharmacopeia公司的创始科学家之一在美国开始第一次创业,该公司于1995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2000年底李革回国,创立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药明康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药研发外包”企业。

  谈到创新,我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技术创新、专利发明等等。其实,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药明康德,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上提高,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创新和发展。我们经常以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自勉,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求知若饥,虛心若愚”。我们相信,一个企业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有创新,就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

  药明康德创业的第一步,就是在学习中迈出去的。2000年成立之初我们想做的是新药研发。当时团队拥有美国先进的“组合化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本想以此帮助中国药企走研发新药之路。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意识到国内新药研发条件和环境都远未成熟。医药企业的研发底子太薄,对我们的技术几乎没有需求,于是我们大胆地把商业模式从“研发新药”变成了“新药研发服务”,完成了第一次自我修正,迈出了药明康德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们创业中的第二个转折点是2004-2005年,那时我们确定了药明康德的平台战略。我很高兴药明康德在一片“不看好”中坚持住了自己的理念。从商业模式来说,研发服务不是我们的原创,现在业界讲的“药明康德模式”,是指我们把传统的研发服务开创性地和海归精英及中国本土人才优势结合起来,从而短时间内在能力和规模上得以迅速发展,并在学习和积累中,建立和完善一体化开放平台,造就生态体系,引领了中国一批相关企业的成长。医药研发服务这个行业的规模在中国从无到有,到超越印度,可以算作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也有人常问我在创业过程中,做过哪些印象最深刻或者是最难的决定?其实决策没有特别难或容易的。难的决策往往并不是因为难,而是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中,有无数的未知,有无数的诱惑,和无数的选择。在拿捏决策和取舍之间,决定一念之差的往往还是要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业。有信仰的企业家,一定是敢担风险,渴望学习,也耐得住寂寞的。他们会认定大目标、大原则,而不只是现实的结果和近期的功利。

  今天,对企业家来说,前瞻能力和跨界学习的能力凸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中国在崛起,互联网在崛起,全球医疗健康行业赋予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重新定义创新的机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如此。如果说“资本、资质、资源”长期以来是企业创立和发展的三大支柱,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高科技和共享经济连接一切的今天,把“资本、资质、资源”用于设置壁垒,这将会被颠覆的;把它们用于颠覆自己,这将是开创性的。

  在药明康德,面对互联网和大健康等历史机遇,我们的平台战略正从新药研发延展到连接人与健康。因此我们从2012年开始,更加灵活和大胆地加大了对新兴机会的投资,积极地拓展公司能力和技术,更加深入地布局药明康德的长远未来。当然,任何新兴机会的投资,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比如我们缺乏在相关新领域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虚心地跨界学习,并专注于执行、积累和提高。我希望未来的15年,药明康德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实实在在地推动人类健康。

  最后,我想分享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谷歌宣布重组成立Alphabet公司时的公开信中的一段话“我们一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家公司都会趋向安于守成,墨守成规,满足于锦上添花,点滴进步。但在科技行业,革命性创新在不断推动着下一个巨大的增长领域。你如果不希望自己出局,就必须让自己不那么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