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啃老族”是一种个别现象。事实上,其数量并不少。据统计,2011年上海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人约8万人,约占登记失业总数的30%。之后两年,人数有所下降,为6.2万人。不过,到2014年,上海35岁以下青年人占登记失业总数的比例仍达到29%。这意味着上海每3个失业人员中,差不多就有1个是年轻人。
因此,这个问题也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重视。“啃老”一词出现在市委书记韩正的讲话中。韩正说,现在上海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存在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青年就业问题更加凸显。“不少‘2030’的年轻人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出去工作。这不只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未雨绸缪,会有大麻烦。”
在我的印象中,“啃老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应该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就业年龄段而出现的。十多年前,我在采访中就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有这么一户人家,父母都50多岁了,父亲在厂里上班,母亲已经退休,中专毕业的儿子23岁,却不出去工作。母亲怕儿子的养老账户中断,以后领不到养老金,就每个月跑到社保中心,帮儿子按照“自由职业者”缴社保金,为了负担儿子的生活和缴金,这位母亲还去找了份钟点工的活儿。后来,我写了一篇报道《怕儿将来饿肚子,老娘替儿挣银子》,在《新民晚报》头版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读者给报社来电或写信,或讲述相似的遭遇,或激励年轻人去工作,靠自己的双手保障自己的将来。
有人称“啃老族”是“断不了奶的成年人”。他们的存在,其实是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自己不愿意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人给他们“啃”。
年轻人不工作,是因为学历不高吗?并非如此。当年的“2030”失业人员以中专职校学历为主,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是因为没有就业岗位吗?报纸上、网站上,招聘信息铺天盖地,政府的就业服务也深入了社区、家庭。事实上,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薪水少的不去,路远的不去,工作条件差的不去,人际关系复杂的不去。甚至有的大学毕业生很任性,进公司只干了一个月,为了一件小事不开心,连工资都不要,说走就走了。他们又被称作“草莓族”,意思是非常娇嫩,一点碰不得。
有一则调查报告总结“啃老族”分为6类: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第二类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第三类属于“创业幻想型”,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又不愿当个打工者;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
另外,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啃老族”的条件要好得多。有人指出,现在有的家庭通过炒股积累了财富,有些郊区家庭,通过动迁就拿到几套房,租金就足够生活了,所以子女不去工作家长根本不着急。此外,还有些年轻人不仅有父母可“啃”,还有祖辈“撑腰”:“上班只有这么一点钱啊?太辛苦,阿拉囡囡不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
一点不错,这些不工作的“囡囡”就是给父母、祖辈这么宠坏的!如果闪回到二十年前,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上学路上,已经“长一码大一码”的孩子在前面走着,后面跟着步履蹒跚的奶奶或外婆,还背着一个大书包;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店里,妈妈买了一份快餐,让儿子独个儿吃;大学新生报到日,爸妈忙着在宿舍打扫房间、整理床铺,女儿在旁边当监工……他们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辈和祖辈过分溺爱、过多包办,使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四体不勤,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不愿面对竞争的社会。
这一点,已被教育研究者证实。幼儿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他们成年以后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鲜活的例子。
尽管暂时衣食无忧,但年纪轻轻的不工作,绝不是长久之计,父母离去了怎么办,积蓄用光了怎么办?而且,年轻人天天在家,会导致与社会的脱节。就业专家指出,一个人失业时间越长,找工作的愿望就越低。而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许多年轻人不工作,将导致劳动力资源缺失,未来更将失去活力和动力。
怎样才能让“啃老族”断奶呢?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不再给他们供“奶”。家长狠狠心,不再供给他们生活费,逼他们自食其力。这么大的城市,找份养得活自己的工作总是可以的,比如开出租车、当营业员……同时,我们的政府就业部门、社会组织、青年社团,能不能再想一些办法,帮助这些“宅男宅女”走出家门,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国外也有“啃老族”,英语为NEET,即既不升学也不就业,又不参加培训的一族。据报道,日本最资深的“啃老族”,已经50岁了,“啃龄”达到30年,他们父母则已是80高龄的老人。希望我们上海的年轻人,不要步这种“啃老族”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