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16年-02期

【创业者说】让企业有理想、有思想、能传承

 来源: 作者:常兆华

发布时间: 2016-05-04

  常兆华:我会副会长、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在美期间先后担任两家上市公司副总裁,1998年归国创业;从一张办公桌开始,以冠脉支架起家,发展到拥有海内外数十家全资子公司和3000多名员工的全球化领先医疗集团。2010年9月,微创医疗于香港主板上市。

  我于1998年中断了美国的职业生涯,在上海张江创建了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彼时的张江还是一个农田和小河交织的大农场,仅比我在美国创业时的农场略大一些。可能与在美国创业时形成的心理定式有关,张江那时简陋的设施和落后的农村环境不仅没有让我有些许的不适,反倒有些激情澎湃,我自始至终坚信自己在纽约北部农场能做成的事在上海东郊的“农场”也能完成,对于“迟早会有一个高端医疗器械集团从这里走向世界”这个理想从未有过片刻的怀疑。

  微创医疗有一个“以人为本,在以微创伤为代表的高科技医学领域建设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全球化领先医疗集团”的远景。这个远景连同企业名称,在我于1997年底整装回国前就已拟定,即我在“海归”之前就将“归海”作为回国创业整体规划的第二部曲。当时微创伤医疗技术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占到手术总量的80%以上,而中国的医疗水平还停留在“手术刀和钳”的水平,微创伤手术占比几乎为零;医疗器械的落后是国家医疗水平整体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泱泱大国竟无一家高端医疗器械公司,迫使中国患者要么放弃享受现代高科技医学文明的成果,要么不得不为此承受比欧美患者高达数倍的费用。仅举一例,我在美国公司领衔开发的一台肿瘤治疗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售价仅为10万美元,到了中国价格就离奇地涨到了100万美元而且不缺购买者;虽然其中隐情难以一语道尽,但至少从表象和我当时极其有限的认识来看,中国并不富裕的患者似乎被海外公司“讹”了,这让我有一种被深深刺痛的感觉。

  在创业早期,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一些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国情不符合,吃了许多苦头;如果只是出于创业投机,或许早就返回美国寻求——以当时的眼光看——更顺理成章的创业机会了。让我在国内愈挫愈勇并坚持下来的可能还是那种今天看似有些上不了台面的“原始义愤”。驱使我回国的初始隐性动力应该是国内的潜在创业机会,但我从不否认自己当初回国创业的确也出于一种为中国患者打抱不平的义愤,所以在远景中刻意加了“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定语。2013年,微创医疗国际化已到了一定规模,让上千名海外员工一起建设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企业就有些差强人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惑和质疑,我主动策略性地将此改作了“属于患者”。这个迸发于公司未发之时的远景,也是自己创业的初衷和原始动力,自始至今未变。一个企业的远景其实就是这个企业的理想和抱负。很多创始企业对远景缺少规划和精炼,而且常常将远景和使命视作是一个可有可无、虚无缥缈甚至可以信手随意改动把玩的文字游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企业永续经营的法宝是企业文化的底蕴及其可传承性,而其核心就是企业远景和使命;前者就像一块磁铁,磁场越强,吸引到的“才”和“财”就越多,后者就像粘结剂,其粘合力越强则“才-财”聚合体的成效越是卓著和长久。很多企业家热衷于空谈战略规划,但不合适的企业文化一定会把一个伟大的战略当作餐点吃掉。

  早期的微创医疗与绝大多数中国公司一样,一旦获得产品注册证,会迫不及待地向市场推销产品。但2000年前后的一次事件彻底改变了公司的经营理念。那是一个冬天,我在北京某医院观察手术,目睹了自己公司生产的产品在手术台上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形;多名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的无助,患者家属的焦急,医生充满怨恨的眼神,同事的无奈,我甚至感觉手术室的灯光都在无言地表达自己的厌恶。极端惭愧之下,我把自己的衣服脱得只剩一件衬衫,然后在冰天雪地里站了数个小时,当时“求死”的欲望要远远浓于“求生”。虽然自己感冒了很久,但公司从此诞生了“一个属于患者和医生的品牌”的品牌观。这个事件发生的当天,我强行停止了公司所有的市场销售和生产,直到建立起一套完全符合国际化行业标准的生产和质量体系为止;不久,公司又诞生了一条“微创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是一条天大的生命,我的每一点差错都会将患者推到生死边缘”的一线员工信条。我相信产品质量是由生产工人制造甚至是由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但我更崇尚员工对自己所做之物要有一种自始至终的敬畏和尊重;事实上,很多的质量差错根源于生产者和使用者对产品应有的虔诚之心的缺位;无论是工人、工程师、科学家还是医生都趋于高估计自己战胜疾病的作用并在各种荣誉面前洋洋自得;但实际上,以冠脉支架为例,在病变区坚守岗位,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工作数十年之久的还不是那个小小的金属物?此金属物虽没有思想,但却也有自己的脾性、灵魂和生命周期,其他的工业品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属于患者和医生的品牌”的理念逐步得到员工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有一天晚上,我从办公室出来,在公司花园里偶遇一个从卡车上装运绿化石子的搬运工。他主动走过来跟我说他母亲用了两枚微创公司的火鸟支架,还说这是他们全家对微创公司的信赖。这位同胞朴实的话语令我感慨良久,这个从内心涌出来的品牌观想不到会有如此给力的外向性效能。

  目前国内高科技创业活动热火朝天,一个海归创业者能坚守商业底线,显现出“拒浮夸而不沾”的不凡定力显得尤为可贵。一个企业的理想和思想虽然不尽来自于创业者,但其传承的基因来自于创业者的说法或许并不夸张。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追逐经济利益外,海归企业应开中国企业文明之先河,对企业存续的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给予等量甚至更多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