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我们送别了“中国之莺”周小燕先生。我会文艺分会理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作欣学长深情地写下回忆文章,她说:“在我们学生的心中,先生是永远不倒的女神,先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一辈子去体会和继承。”
听闻周小燕先生逝世的噩耗,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被惊愕、悲痛的情绪击倒,哀恸至极,仿如失去一个至亲……从上世纪80年代中成为她的学生至今,三十多年和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温暖而弥久。
第一次见先生,是80年代初在上海歌剧院小剧场观看歌剧,结束时,随着观众离场,忽然前面一阵小小的骚动,“周小燕,周小燕”,循声望去,一位女士穿着朴素,优雅而端庄,微笑着向大家点头示意,她独特的气质瞬间吸引了我。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夜莺”周小燕先生。
在上海音乐学院跟王品素老师学习了两年之后,一天,王先生忽然把我叫到她的琴房,郑重地对我说:“你已经和我学习了两年,我觉得你应该拓展你的声乐学习领域,你有这个能力和悟性,接下来我想将你推荐给周先生,由她来带你。”还没等我缓过神来,王先生就拉着我的手,带我来到了周先生的教室。看着二位令人尊敬的大师为我的学习操心,我忐忑不安的心情瞬间被她们的温情融化了。
周先生是一位严师。她对于意大利Bel Canto的演唱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教授方法,她的学生在短期内都有很大的提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于歌唱的气息支持的要求,抓住了歌唱的原动力和本质,解决了许多原来技术上很难解决的问题。同时,她对于歌唱语言的要求苛刻,从母音、辅音的形成,到歌唱的色彩,歌词表达的意义,各国歌曲演唱的风格,意、法、德等语言和音乐的结合……她都深入浅出地讲解,每次课都让人受益匪浅。
1992年,我在美国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先生知道后非常高兴,写信来祝贺并鼓励我回国教书,正是在先生来信的鼓励下,我1993年春回到母校,带来许多当时稀缺的20世纪西方声乐作品,并开设了20世纪西方声乐作品赏析和实践的课程。记得当时我每次上课,第一排就是王品素先生和周小燕先生的专座,她们手拿笔记本,一坐就是三个小时,其认真的态度,堪比刚入学的小学生。先生们都是中国音乐界享誉国际的泰斗级人物,如此谦逊,不耻下问,让我每次上课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先生们对艺术不断追寻和求索的精神,让我们做学生的汗颜。
1992年底,我在哈佛大学演出齐尔品先生的独幕歌剧《农夫与仙女》,当时齐尔品的儿子伊凡帮我们排练,看到乐谱上“献给Alice Chou”的题词,我好奇地问,这是谁?伊凡说,这是献给Madam Chou的。原来,这是当年齐尔品先生专为先生所写的作品,几十年后,由我再来演绎这个角色,真是荣幸之至。回来后,我告诉了先生,她开心极了,和我聊起了当年齐尔品先生夫妇在巴黎对她这位海外游子在生活上和事业上的帮助和支持,齐尔品先生为她作曲,太太李献敏教授帮她伴奏,并经常在家款待她,亲如家人,让在海外求学的先生倍感温暖,异国他乡遇知音,先生谈到这段往事还是感慨激动不已。作为学生,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的幸运和他们无私的提携之恩。
2002年,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剧系,先生闻讯即刻把我叫到家中,语重心长地说:“我对音乐剧教学没有研究过,但这个领域应该有人去开垦,去吧,去开拓,去探索吧,把你学到的东西带给学生们,你一定会喜欢的。”听从先生的教诲,十几年来,我在音乐剧领域埋头开垦,在事业上有了新的拓展,教授的学生在中国音乐剧舞台上担当重任,参加了中国音乐剧事业的垦荒大军,这都是先生引领的结果啊。
先生爱美,有很高的品位,表现出对于他人的极大尊重,美的理念,由内及外,一生践行。她的言谈机智,幽默风趣,充满了智慧和修养,和她聊天是一种很高的精神享受,很愉快的内心体验,不仅能感受到她满满的正能量,同时我也惊叹于她化解困难和看待问题的独特角度和视野。有一度她曾被一些人误解,得知后,她带着笑容轻松地对我们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一生信奉:相信党,相信群众。”对于文革,她谈起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总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却用调侃的口吻和我们聊那些好玩的事:如何养鸡,如何喂猪,如何挑担。去年初一,我带儿子去看望她,问及儿子,年龄二十。她大笑着说:“哈哈,你要翻五个跟头才能到我的年龄呢。”瞬间,儿子的陌生感被打消了,快乐地加入了我们的谈话。先生年轻的心态和细致入微的体察,就是她“老少皆宜”“人见人爱”的秘诀吧。
最后一次看望先生时,她已经无力说话了,但她还是不改调皮、幽默的本性,带着孩童般单纯可爱的笑容,充满深情地望着我,不断用眼睛向我眨巴传情,活脱一个顽皮的小女孩,让在座的人忍俊不禁,当她又一次醒来时,看见我还守护在旁,突然用惊喜和中气十足的声音说:“啊,你还在啊。”然后拉着我的手不停地放在嘴边亲吻。敬爱的先生,即使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您也不忘隐藏起自己的痛苦,将爱和快乐带给别人。
在我们学生的心中,先生是永远不倒的女神,先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一辈子去体会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