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刊的一个专栏“学界八卦”,讲述了科学家们治学、副业、爱好几不耽误的故事。这些妙趣横生的文章也出自一位科学家之手,他就是我会理事、药明康德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副总裁黎健博士。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意在说明:此地人才兴旺。借用这句名联形容长沙一中十分贴切,毛泽东、朱镕基都曾在此读过书。正是在这所以名师云集、治学严谨、人才辈出而著称的学校,黎健吸收着先辈的涵养和精华,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跳跃。
说起自己的求学经历,黎健有些感慨:“我是比较幸运的。”
1978年,高中毕业,黎健便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全国第一届统考,几乎没有浪费一点时光。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学系,来到这所享誉中外的高等学府。
在北京大学,黎健度过了11年的时光,一口气读完了博士。更为幸运的是,在硕博连读阶段,他得以师从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
徐光宪院士是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在量子化学和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稀土化学、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泰斗级导师指导下学习,黎健受益匪浅、感恩师德。去年徐老离世,黎健在《海归学人》2015年第3期发表了《我永远的导师》一文,深切缅怀这位令他终生难忘的恩师。
从理想到知行合一
毕业后,黎健因为成绩优异留校工作,继续在徐先生指导下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刚毕业不久,老师就让这位爱徒给全系研究生上量子化学课,处处给他锻炼的机会。当然,黎健也并没有辜负老师的重望,他自己编写讲义,把量子化学这门课上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当时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刚刚兴起,在北大首次开展教学评估中,刚参加工作的黎健竟拿到了最高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在北大工作过一段时间后,黎健申请到“洪堡基金”,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后又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1994年,他进入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任研究员。正是在这座以免疫学、化学和实验生物学见长的世界最大私人研究所,黎健深深地被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强烈的创业精神所吸引,并开始了自己专业和未来的科学探索。
受徐先生的影响,黎健一度对稀土的基础科学研究有着执著的追求,在他的计划里,学成回来定当继续深耕“稀土”材料研究。在国外的几年时间,他逐渐接触专业领域的大科学家以及业内的专家,他慢慢发现,科学的意义是新发现、新应用,是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直接帮助。他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逐渐走进生物医药的研究殿堂。研究方向的调整是一个很大的跨度,为此,黎健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又懂化学基础理论、又懂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又懂新药研发的人才少之又少,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界十分关注的人才,于是,他收到了美国Texas Biotech公司的聘请,担任高级研究员。由此,黎健开始进入生物医药产业界,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师生缘续药明康德
2002年,黎健进入美国强生公司任高级科学家。彼时,他的太太同在强生公司,两个儿子茁壮成长,可谓是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满。7年后,一次回国的考察却让他坚定了回国的想法。
早在北京大学工作时,黎健除了日常教学,他还担任了化学系一个年级的辅导员,兼做学生工作。在这个年级中有一位特别聪明和勤奋的男生,那就是日后创立药明康德的李革。谁又能想到,老师和学生的情谊18年后在药明康德延续。
自2000年李革回国创业伊始,黎健一直在关注着药明康德和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他积极参加美中医药开发协会等华人社团工作,邀请李革赴美演讲、研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008年,药明康德开始着力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新药研发服务技术平台,正是需要黎健所擅长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因此,在李革的鼓励和感召下,黎健等大儿子大学入学申请书一交,便立即辞去了强生公司的职位,回到上海加入药明康德。
靠着多年在海外医药研发工作经验,黎健在药明康德建立起了与国际制药界接轨的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室、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和化合物库设施,在服务国际医药企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诸多世界500强医药跨国公司成为了他们的客户。也就在此时,如何利用药明康德先进的一体化新药研发平台来为中国药企服务,成为了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一个大课题。
本以为可以将药明康德在服务于国外企业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国内,可遇到的艰难却超越了想象——传统的服务模式在国内药企中行不通。国内药企资金薄弱,科研力量也很薄弱,在这种条件下研发周期10年、投入10亿美金这一新药研发的“双十工程”对国内企业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从2011年开始,黎健频繁地拜访国内药企,一遍遍登门,了解对方的需求,最多的时候同一家企业去了不下十余次。和其他服务外包公司不同,他们不仅帮助药企完成新药临床前全部的科研工作,并帮助企业建立项目管理团队、传递世界领先的新药研发理念,让他们可以迅速成长,向世界医药行业看齐。就在不久前,由他们技术团队帮助国内某著名药业集团研发的乙肝项目获得了国际大药厂的关注,并用2.53亿美元的天价购得了该项目的中国以外权益,成为国内业界的一则神话。
回国以后,黎健还负责主持“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的评审工作,担任该奖项评委会秘书长。该奖项至今已经奖励了128位科学家,其中11位获奖者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因此,这一奖项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小诺贝尔奖”,视为院士增选的风向标。
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
虽是整日和科研打交道,严谨的数据与化合物分子式却依然掩不住黎健的一身人文气息。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又在北大工作了两年,11年的燕园文化熏陶,使得虽是理科出身的黎健博士,比常人多了几分文气。
在初春的阳光明媚中去扬州看看油菜花,在细雨朦胧中跟随儿时的课本走走绍兴老城,在夕阳西下之时漫步在上海的多伦路文化街,是黎健节假日的慢节奏生活,“很欣慰能工作生活在上海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大都市,平日有许多展览和歌剧演出可供选择”,喜好欣赏歌剧的他脸上掩露不住满足的笑容。他甚至还和“票贩子”交上了朋友,精彩的歌剧演出一个都不会落下。
他还酷爱书法、篆刻、文学,闲暇时提起笔墨挥洒书法,感触的时候写写文章,也是工余休闲的一种方式。他津津乐道学界八卦、家有儿女,将自己熟悉的科学界大神写的惟妙惟肖,将生活的乐趣写的引人入胜。他利用空余时间翻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尔德·霍夫曼的诗歌集,出版社频频向他约稿,计划结集出版。
如此的一位“文青”自然也是时刻把家庭放在心中。在黎健的办公桌旁,摆放着两个儿子的照片与一家四口的全家福。如今,大儿子已经从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毕业,在迪斯尼动画片厂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还参与了最近热映的《疯狂动物城》的制作工作。小儿子也进入大学,在宾州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学位。一家四口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团聚的时刻多是每年一度的圣诞节。“把他们的照片带在身边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工作累了乏了的时候抬头看一眼便动力十足。”说着这话时,黎健的眼角又扫了一眼身旁的照片,脸上不自觉地浮出暖暖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