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16年-01期

【人物肖像】律师,我唯一的名片——记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会会长张海晓

 来源: 作者:武 文

发布时间: 2016-02-16

  上午9:30,我们在位于浦东国金中心的中伦律师事务所见到了张海晓学长。见到同学会来的“娘家人”,她首先聊起了于1月31日成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会。作为校友会的首任会长,她坦言既兴奋又充满压力,“会长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位,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除了是校友会会长,她还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首位法律史专业法学博士、美国纽约州律师协会会员、首位被任命为环太平洋律师协会女律师商业委员会副主席的中国大陆律师、上海市商委第一届兼职政府法律顾问……然而,这一个个的头衔,在张海晓自己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律师,专业才是最好的名片”。

  再选一次,还会读法律

  张海晓本科是在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已并入同济大学)读管理工程专业,后来转到复旦大学法学院,学习国际经济法。她的文科也不错,但当时更喜欢数学和逻辑思维,所以才在本科阶段选了工科,但在复旦第一次接触了法律之后,她发觉它特别适合自己。“因为法律既强调表达和语言能力,也强调工科的逻辑思维,”她说:“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想我还是会读法律。”文理兼长的她,在法律学习和从业的道路上受益颇多。

  然而,即便是读了法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走上律师这条职业道路。张海晓的同学后来从事教师、公务员职业的居多,而出于对挑战性的追求,年轻的张海晓毅然决定去当律师。

  1995年,她一毕业便考取了律师资格证,先是到上海小耘律师事务所,这是上海最早的几家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律师事务所之一,在那里她开始有机会为大型外资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服务。她做律师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面对汤臣集团这样的大客户。当时汤臣集团急需解决一宗房地产商务纠纷,律所准备参与这个项目的竞标,让每位律师都出了一个方案供筛选,没想到入行不久的张海晓pk掉了所里许多资深律师的方案,脱颖而出,代表所里参加了全市范围内的竞标。最后,连她自己也没想到,既没资历,也没背景的她打败了全市数一数二的律所,在那次竞标中胜出。从那之后,汤臣集团在沪的诸多高档地产项目都聘请她为法律顾问,建立了长期的法律业务合作。

  谈到自己的成长,张海晓将其归功于时代赋予的机会。“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律师发展很好的阶段。在二十年前,跨国公司找到你做涉外业务,你业务不熟练也得做,哪怕是刚毕业,因为那时候年长的律师英语不好,这其实给了我们当时的年轻人很多锻炼的机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彼时,张海晓为了应对日益发展的涉外法律业务,在其后的德国律师事务所工作期间,她经常阅读香港出版的全英文法律杂志,自己学习、思考,创造性地帮助国家吸引和完成了多项投资业务。业务出色的她,随后进入了更大的平台——君合律师事务所,从事世界500强公司对华投资的法律业务。

  出去留学即希望回来

  经过几年的工作积累后,张海晓又面临了一次对她颇为重要的选择。她越发感到要和跨国公司合作,更需要了解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文化,到国外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001年,张海晓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法律硕士。虽然已具有几年的法律实务经验,但要学习全新的美国法,而且学制只有一年,她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刚入学时,她一口气选了6门课,是其他同学的1.5-2倍。为此,她每天熬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能睡觉。勤奋的她在美国律所参加暑期实习,还特地留校半年时间旁听美国基本法,最终顺利通过了美国纽约州的执业考试。

  但是取得美国执业资格的她并不想留在美国。从留学出去的那一刻,她就希望将来要回中国发展。她不想在国外去做中国客户的外国法业务,“而且,毕竟我们的根还是在中国”,张海晓如是说。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也坚定了她回国的想法。刚到美国那一年,张海晓便遇上了9·11事件。虽然她在学校上课,并没有同学和老师受伤,但她第一次感到,在美国的生活也有一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既有来自现实的压力,也有来自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因此,完成学业后,张海晓便回到了国内,进入了国际领先的美国威嘉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继续从事涉外法律工作。

  希望用专业知识帮国家做点事

  2009年,张海晓以合伙人身份加入中伦律师事务所。基于专业的法律业务素养,她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法律业务。

  在访谈中,张海晓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国家做点事”。事实上,她一直在努力这样做。早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工作时,她就曾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促成了韩国LG集团与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厂的合作,为上海引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液晶显示屏生产线;她还代表申能集团、上海化工区、上海电力与比利时、新加坡等国的大型企业谈判,助力上海化工区的发展和规划。近期,又经过3-4轮投标,帮助中伦所击败了几大律所,与合作的国际所一起拿下了代理费达百万美元的国家电力与法国道达尔合资企业的融资项目。

  自2008年起,中伦律师事务所被选聘为上海迪斯尼乐园项目唯一的中国律师顾问,张海晓作为中方律师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了中外双方的迪士尼知识产权谈判和签约。如今,她还参与了上海自贸区及市商委等政府法律事务。她感慨道:“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法律,政府也开始聘请法律顾问,自己发挥的余地也越来越大了,这是时代赐予律师的大好机遇。”

  最大的遗憾是直接帮助老百姓的太少

  读书,是张海晓的最大爱好,除了法律专业的书籍,她还爱读历史、哲学书。随着执业时间越久,她越深觉读书的重要性。她表示,自己有一种紧迫感与危机感,紧迫于时间的珍贵,危机于时代的变迁。“律师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律师如果不学习,很快就会落伍。”

  一路走来,张海晓也有遗憾。“最大的遗憾是直接帮助老百姓的太少”。她说,邻居以及身边的朋友经常会请教她一些法律问题,但多是生活中的法律纠纷,不是她平日从事的专业领域问题,对此她能提供的具体实践经验比较少。作为同学会的“热心会员”,她也曾参与义务法律咨询,但往往也只能提供方向上的指导,不能直接提供实战经验帮助解决问题。

  此外,因为工作太忙,陪伴两个儿子和家人的时间太少。儿子还小的时候,为了能多一点时间陪儿子,每次出差她都会尽量带上儿子,在飞机上的时间就是和儿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她微笑着说,陪儿子一起度过了“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爬山……其实,我也没有错过他人生中的很多重要时刻。”如今想来,虽然带着儿子出差非常辛苦,但是值得的。儿子不仅得到了妈妈的陪伴,而且在旅途中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和独立。谈及儿子,干练的张海晓脸上洋溢着母性的光芒。

  结束语

  完成了采访,张海晓和我们匆匆道别,就赶去参加所里的重要会议。每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正如张海晓所说的,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大胆思考、小心求证,靠自己的专业吃饭,否则别人也不可能给你机会。在张海晓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份法律人的专业,还有一种面对生活的坦然和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