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动态

“抢人大战”中,上海靠什么胜出?刘志代表提出建议

 来源: 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 2023-01-17

2023年上海“两会”胜利闭幕。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职,纷纷为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真知灼见,为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创新之举、聚发展之力。

一起来听听上海“两会”上的海归代表和委员们的“好声音”。

创新之要,在于得人。人才是创新发展所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迈向未来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从突破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到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打造创新“核爆点”,全过程创新的每个环节,都有赖于人才的引领和驱动。

在上海,“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已经成为共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该怎样选好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如何全面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息的发展优势?

刘志代表:激活“蓄水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最看重的是什么?市科协调研发现,53.86%的青年人才认为对其关键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较为宽松、促进创造力的科研评价机制”。

体制机制是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上海聚焦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博士后等群体,推动重点区域和领域人才评价工作创新试点,优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激励、评价、培养、使用等方面进一步放权松绑。就在本周,市人社局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科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的意见》,出台了根据科技事业单位核心功能、适度提高科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基准比例10%等“硬核”政策。

与此同时,代表委员们注意到,不少青年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资助机会不多、评价导向不足、待遇保障不高等瓶颈。

市科协建议,要探索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元化支持,鼓励上海各类社会主体设立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基金或品牌奖项,形成政府主导、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体系。此外,也要完善适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科研方向和发展潜力,不将其资历或以往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或限制性条件,设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的“直升通道”。

我会浦东分会副会长、市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兼大科学中心主任刘志则把目光投向了高端科研仪器研发人才。“以上海张江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集群为例,科研仪器创制人才长期处于缺口状态。”他分析说,这是因为仪器研制类工作周期长,试错风险大,研究成果不易发表;另一方面,为科研装置用户和潜在使用者所提供的针对性指导和服务工作,没有在评价时得到体现,因此导致其晋升困难,科研经费、项目数量也比较少。

刘志建议制定相关指导意见,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科研仪器创制人才的管理模式,将其与常规科研人员的评价方式区分开来,降低评价体系中对论文的考核指标,并将指导和服务科研装置用户的情况纳入工作表现的考量里。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唯有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持续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才能激活人才“蓄水池”,激荡创新“一池春水”。市人大代表、市人社局局长赵永峰表示,人社部门将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博士后工作“1+3+X”政策体系,完善科技等领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管理政策,激发用人单位和人才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