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喜迎二十大、纪念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推出“画说统战”专题,以上海统一战线相关的历史地标、历史建筑、人物故居为主题,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上海统一战线的历史时刻,讲述百年统战的历史故事,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郭沫若旧居
作者:吕维锋
创作时间:2022年7月3日
建筑艺术
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01弄89号是1927年至1928年间郭沫若在上海的居住地,这是一栋近乎正东西向联排住宅中最北面的一个居间,紧靠里弄内部道路的北山墙有六扇窗户,光照充裕,通风良好,是整栋联排建筑中的最佳单元。该二层高的居住建筑,造型简约,功能合理,瓦红屋面,线脚勾勒,东西相贯,主次有序。主入口面东,由东侧弄堂进入,东向晒台位于主入口之上;西入口通过后院与西侧弄堂相联,烘托出西阳台的独具一格。
画说统战
郭沫若,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郭沫若在上海有两处挂牌的故居,分别是多伦路201弄89号(1927年至1928年)与溧阳路1269号(1946年至1947年)。
前者为坐东朝西的里弄房子,只有区区62平方米,后者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多达406平方米的花园洋房。事实上,郭沫若在上海时还住过几处地方,南昌路178弄7号也住过,隔壁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
1926年3月,郭沫若赴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其间,他的日本太太安娜(佐藤富子)带着4个孩子住进了多伦路201弄89号,当时的居住条件不好。1927年底,经历了起义失败的郭沫若从广州辗转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在这里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为了庆祝丈夫的译作出版,安娜出去买了一大盘寿司,当晚家里欢声笑语,还引来了窃贼,偷走了郭沫若当初为去苏联而准备的外套与皮靴。
由于遭到国民党通缉,次年2月,他和妻儿坐上不同的船,同日离开上海,开始了长达10年的日本流亡生涯。抗战胜利后,郭沫若一家又乘飞机回到上海,起先住在山阴路恒丰里77号的群益出版社,后来搬到了溧阳路1269号,此地随之成为国共两党进步人士经常碰头的地方。邓颖超喜欢在这里招待各界朋友,郭沫若则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的翻译。
溧阳路有鲁迅存书室、曹聚仁旧居、金仲华旧居,可谓是名人故居聚集地。多伦路更是名气响当当的文化名人街,不只是郭沫若,上世纪,鲁迅、茅盾、叶圣陶、丁玲等人也都工作和生活于此。其貌不扬的201弄卧虎藏龙,既有左联遗址纪念馆,又有中华艺术大学校址,继续往里走,就能看到郭沫若的故居。前些年经过整修,墙面焕然一新。现在,这里是一处普通的民居。
文字来源:文汇客户端,作者:黄春宇
作者简介:
吕维锋
我会留英分会会员
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造师
上海宜吾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作者在创作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