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担任留英语国家分会秘书长以来,我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在毛祥东会长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携手共进,组织活动,创建“申英荟”品牌,致力于凝聚留英学人的智慧与热情,推动分会成为服务社会、连接中英民间交往的重要平台。从组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到搭建建言献策通道,从深化民间外交到弘扬文化共鸣,每一步都让我深刻体会到,留学人员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建设者。
在创新创业领域,留英学子们通过创业,将国内外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为国家创造税收。创业是留学报国的有效方式,而服务创业会员也成为我的重要工作。通过走访企业、组织沙龙、搭建网络等方式,我助力创业会员坚守初心,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上海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例如,“85后”留英学长蒋旻宸于2014年创立了大不自多信息科技公司,开发自行车骑行APP和智能码表。如今,骑行APP的注册用户遍布五大洲,人数超过4000万,累计骑行里程超过50亿公里。搭载北斗芯片的智能码表出口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货量达500万台,为北斗导航在全球的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位留英学长黎婷,作为鼎植医生集团副总裁,不仅精通资本运作,还带领团队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设立了30多家口腔门诊部。在资本寒冬中,她带领团队为公司获得数亿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黎婷和同事们还创立了“鼎力助”“让爱发牙”两个公益品牌,为居民口腔健康作出了贡献。李建森学长所在的致知服饰(上海)公司,在七年时间里打造了“致知ZHIZHI”和“orange desire”两个著名服饰品牌,以“致知在格物”的哲思诠释现代女性的知性与优雅,其柔性且精准的供应链管理展现了创新智慧。近几年,这家依托天猫等平台崛起的本土品牌年GMV已达20余亿元。分会创新创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慧学长创立的经海纬象生物材料公司,生产可完全降解的生物材料,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农业、工业等领域,为碳减排、循环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多种形式,我将这些成功创业经验通过分会平台分享给年轻学长们,为他们树立创业信心,帮助他们少走弯路,也为学长之间的产学研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分会还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沙龙,为创业者链接资本与技术资源,创造了跨行业合作的机会。这些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唯有扎根产业需求、激活创新动能,才能让留学人员的专业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贡献。
在建言献策方面,留英语国家分会拥有12名院士和一批各行业的顶尖专家,他们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对技术变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独到的见解。如何服务好专家,挖掘专家潜力,将专家智慧转化成助力上海发展的动能,是我努力的方向。依托“申英荟”品牌,分会搭建了常态化建言平台。
参与总会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是分会学长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当课题申报时,我不仅在分会层面上转发通知,还主动与具有研究能力的专家详细沟通,鼓励他们积极申报课题。在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曹祎遐学长的示范引领下,一批学长积极参与课题申报。曹祎遐、李依婕、孙德刚等学长申报的课题多次中选。曹祎遐学长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建言获得有关方面的采纳;李依婕学长关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数字伙伴计划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孙德刚学长关于大国竞争背景下的中国对中东国家科技外交研究被总会评为年度优秀成果。
在上海两会上,也活跃着留英学长的身影,他们在两会上发出了留英学长的声音。分会会长毛祥东学长关于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的议案已在2022年立法。朱柯丁学长、吴坚学长五年期间分别提出建议60项和52项建议,被列为提出建议最多的前10名市人大代表。
图为:2024 年 4 月 24 日,留英语国家分会举行“申英荟”品牌第一场活动——马桥AI 创新试验区跨界参访交流,组织学长们参观达闼机器人、设序科技、智世机器人等高新科技企业,近距离了解 AI 领域最新科技水平和发展趋势
在民间外交方面,三年来,我和分会伙伴们联合兄弟分会承办了三场特色鲜明的民间外交活动,为加深中英民间相互了解、增进两国民间交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22年,以“从破冰者到架桥者”为主题,纪念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五十周年。总会原会长裴钢院士和英国驻沪领事馆总领事Chris Wood先生共切蛋糕,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双方嘉宾从文化、教育、金融三个方面讲述民间交往故事。我作为演讲者,以陆家嘴金融城和伦敦金融城的双城交流为题,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两国普通居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2023年,以“中英学人共话企业ESG”为主题,邀请中英双方嘉宾从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方面进行交流。宝武集团与英国史密斯集团围绕碳中和目标展开对话。通过参观、交流,向与会者展示了以宝武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在主动减少碳排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024年,以“访医教史迹处,忆百年雷士德”为主题,组织中外友人参观了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和仁济医院(西院)大楼,向与会者讲述了英国老人雷士德先生将巨额遗产留在上海的故事。参加活动的英国文化协会华东区主任辛琼(Cat Sinclair-Jones)表示,雷士德先生的建筑遗产是上海和英国友人友好关系的印证,通过更多的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和链接,能够为世界带来更多的信任、创意和革新。资深留英学长江明院士讲述了1989年受雷士德基金资助前往英国约克大学访学的往事。通过活动,分会找到了多名受基金资助的学者,使雷士德的故事为更多人所了解,让人们感受到“慈善无国界”。身为留英学子,我和伙伴们满怀激情拥抱新时代的浪潮,共同谱写中英民间交往的新篇章。
回首来路,我以行动诠释使命,通过我的努力,让留英学长们的智慧在创新中闪光,让学长们的声音在时代中回响,让学长们的友谊在交流中绵长。未来,我将继续以躬身笃行的姿态,与伙伴们一道,锚定上海所需、发挥留学所长,让每一份赤子之心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涓滴之力,让每一次中外交流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留学报国的征程永无止境,而我和伙伴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