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是李政道先生逝世周年祭日。在二十五年前的今天,我曾有幸陪同李先生赴黄河北岸白塔山植树,拜访中国科学院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瞻仰榆中《四库全书》藏书楼并参观甘肃省博物馆。
相处之中,深深为“大先生”在为学、为事、为人的言行示范所折服。唯有心怀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以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之情,才能成就李政道教授这样的教育家、科学家、大先生。
教育家的智慧
2000年8月1日至4日,李政道先生访问甘肃,出席“李政道博士奖学金颁奖仪式”。受组织委派,我与张润秀副处长等同志荣幸陪同先生的相关活动。
金秋八月的兰州,气候宜人,瓜果飘香。我们一行奔赴座落于西关十字端头的黄河北岸白塔山,汽车从后山盘山道缓缓开上,来到了可以俯瞰黄河美景的第二平台瞭望亭。先生再次回味当年与夫人植树情景,再次种上代表科技希望的绿色新苗。
1990年,李政道先生与夫人秦惠䇹回国在甘讲学时,曾经在这里种下四株杉树。因为秦惠䇹原籍甘肃天水,后来迁居上海,离开家乡越久越想家,远离祖国时间越长越爱国,所以他们亲手种植云杉代表了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对兰州发展的美好祝愿。市政府的碑文这样刻记:“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市,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等科技中心主任。李政道教授与夫人秦惠䇹在此栽云杉4株,并祝愿兰州市成为科学绿洲。”
陪同参加植树的还有市政府有关部门人员,他们谈及先生十分关心“䇹政基金(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基金)”在兰州大学的落实情况,还设立了“李政道奖学基金”。先生相信“每一个年轻人,一个学生的成就跟当时的可以说是吸收到的营养,阳光也好,就是从这样培养出来的。”
科学家的无私奉献
“李政道先生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科学的传奇,还用一颗赤诚爱国心,殚精竭虑推动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迈向现代化。”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如此评价李先生。
作为驰名中外的科学家,一直以科学家的忘我奉献精神,关心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建设和科技队伍成长。这项工程于1979年7月破土动工,近物所倾全所之力,历经艰辛,终于在1988年的冬天建成出束。1988年12月13日,先生专门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向中国科学院近物所魏宝文所长发来电传,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致意。这可是国家“大科学装置”,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能将数以亿计的重离子加速至接近光速,敲开原子核;它不仅能为我国在世界前沿高能物理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还能为攻克癌症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福音。依托加速器,中国科学院近物所取得了以新核素合成、重离子肿瘤治疗、辐照诱变育种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2000年8月4日,李政道先生参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后签名赠书本文作者
8月4日当天,在我们参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后,他勉励年轻科研人员,生逢祖国繁荣发展时代,永攀世界科学技术高峰。活动结束后,先生在其爱作《对称与不对称》扉页上签字:“根法先生惠存,李政道二千年八月”。
大先生的文化追求
李先生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他还常为科学与文化艺术搭建桥梁。比如与李可染合作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与吴冠中合作的“对称乎”等,他还把岳父秦梦九收藏的22件贵重文物捐赠给了祖国。
2000年8月来访安排中,有先生会见省委书记孙英和省长宋照肃等领导的活动。当先生听到《四库全书》惊心动魄的失而复得故事时,他对抗战硝烟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存续中华文化精神命脉的先辈们表示敬佩,并期望能够增加活动,赴榆中县拜谒这部世界上最大的手抄丛书。
在榆中藏书楼参观过程中,他怀着无上崇敬的心情轻轻翻阅,认真细读,爱不释手。此外,在参观甘肃博物馆时,他对作为国家旅游标志的“铜奔马”深有兴趣,详细询问发掘历史、保存现状和出展情况。之后,怀着喜悦心情与我们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并亲笔在照片背后签字“李政道,8/4/00”。
2000年8月4日,李政道先生(右)与本文作者(左)合影留念
先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充满信心,他曾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一棵树的一个枝干,每一棵树是整个一棵树的一部分……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人,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人,也是将来最大的一个人。”他如此说到,也如此做到。
去年此时,听到先生仙逝的噩耗,心中无比悲痛,真正体会“噩耗传来梦亦惊,寝门为位泪泉倾”之感。一年来,每每捧起与先生的合影,次次端详先生的赠书,看到先生清新绢秀的签字,我总是百感交集。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先生已故,风范长在,精神永存!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减 。原文作者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哈佛大学校友会副会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