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库

上海两会,市欧美同学会海归代表委员关注啥(四)

 

发布时间: 2024-01-29

李儒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推导公式了,也许过不了两年,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机器就能超越人了。”2024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有个华人数学家陶哲轩,在2023年就不断用AI工具进行数学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数学是高度抽象的学科,连高度抽象的事情,AI机器都干了,我们人类怎么办?我们真的要变革教育方式了!传统的那种操练,类似刷题的方式行不行?我们有没有什么新的教学模式?”

阅读原文

赵东元:“成果转化要像‘一网通办’般丝滑”

“对于科学家来说,优秀的论文和实验室宝贵的成果,不能让它们躺在杂志上、锁在电脑里,它们应该走向工厂生产线,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他期待,科技成果转化今后能“有高铁般的速度,一网通办般的丝滑”。从实验组经历出发,赵东元有两点建议:一是尊重知识产权、做好法律保障,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阅读原文

吴坚:人大代表建言浦东立法破解“老养残”难题

心智障碍孩子的父母并不仅仅是在关注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的深层焦虑在于:我走了,孩子怎么办?子女监护权交给谁放心?身后财产托付给谁靠谱?子女未来长期生活照护的场所又在哪里?万一出了状况,谁来托底?“他们提出的‘人、财、所、底’的焦虑非常现实,需求也非常迫切。”吴坚说。

阅读原文

朱柯丁:呼吁建立健全行业规范

近年来,每到寒暑假,研学、夏令营旅行等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但消费纠纷屡见不鲜。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柯丁提交了一份《关于规范上海市营地教育市场的建议》。他建议,出台上海市营地教育市场相关规范文件,明确监管主体;加强上海市营地教育市场治理,强化执法机制;鼓励上海市营地教育市场多元化发展,深化活动内涵。

阅读原文

陈新:何为大学开放?委员建议开放若干课程给市民旁听

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陈新联合多位委员提交了《关于开放本市高校若干课程给市民旁听的提案》,希望在完善进校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开放旁听课程给市民,让市民更充分地感受校园文化、提升自我,也让高校的教学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充分体现公立大学的公共性。

阅读原文

范春燕:完善跨区域联合授信政策,优化长三角信贷资源配置

范春燕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上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建议,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政策协同平台,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联合授信政策,优化长三角信贷资源配置。

阅读原文

龚思怡:上海建设一所航空航天大学,不一定要“另起炉灶”

“上海为什么没有航天航空大学?”这是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一名市政协委员向其他委员们发出的疑问。这一问也引发了上海市政协委员龚思怡的思考。她表示,当前,民用航空也是上海重点布局的产业之一,上海在航天领域历来就有很好的基础和积累,如卫星发射、运载火箭等,随着C919大飞机研发成功,上海进一步定位民用航空产业发展。

阅读原文

韩一帆:优化上海财政资源支持科技创新

韩一帆认为,上海市科委、教委及其他机构应停止/取消对于基础研究项目进行立项。因为基础研究的特征更多体现在国家利益及人类普世共有的特点,一般需要长周期连续资助。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库人才数量有限,特别是细分领域的专家人数太少,往往形成人情项目评选,没有能力对于基础研究项目进行立项、论证、管理、验收,地方财政也不可能长期可持续资助;项目资助的经费规模与单项数量往往偏低,造成不必要的内卷竞争;管理部门对于项目的进展难以判断,往往重立项轻管理,实施效果有限,这些都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事倍功半。

阅读原文

安琦:城市更新中要留住历史记忆

历史和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大的软实力,城市更新要保护历史文脉,留住文化记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