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有没有乡愁?答案是肯定的。乡愁,并不是只有离开故土,或者是离开乡村的人才会有的一种情感,而是每个人都有的对自己的成长环境、生活氛围的一种怀念。怀念的对象可能是曾天天经过的街道,不时光顾的商店、餐馆,甚至可能是一种熟悉的食物、一种气味、一棵树……而其中最多的便是曾经居住过的房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怀念会不断加深。
今年7月,杨浦区对位于长白街道228街坊住宅进行了征收。这个街坊内有上海最后一批“二万户”住宅。今年9月,上海市规划局还在那里举办了一个“228街坊城市更新论坛”,探讨的是“最后的二万户”地块的未来规划。有关部门表示,这里的改造将不再采用原先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模式,里面的12栋“二万户”建筑将会被保留。
很多人会问:“二万户”是什么房子?第一眼看去,房子仅两层楼高,建筑也没啥特色,还这么破旧。它们为什么值得保留?
“二万户”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这是一种上下两层的住房。据说,其原型是苏联集体农庄的住房,下面一层养马、养牛,楼上住人,边上还有一圈马槽,供马喝水,每栋住一户。因其建造简便,而当时上海又急需大量工人住房,因此就被“引进”了。上世纪50年代初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万户家庭居住。“二万户”因此得名。每幢“二万户”上下各5间,底楼左右两边都有一厨房、一卫生间,为五户人家共用。1953年落成的“二万户”,分布在上海的普陀、杨浦、徐汇、长宁等区,如曹杨新村、天山一村、日晖一村、长白新村、凤城新村等。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这种房子在60年前还是让人羡慕的新公房!当年的“二万户”虽不奢华,但明亮整齐、绿树环绕,且水、电、煤、卫俱全,从滚地龙、破草棚搬入青砖粉墙的楼房,入住者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上海杨浦”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当年能入住‘二万户’的大多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想必当时跟着爸爸妈妈住进去的小朋友一定会在作文里面写道,‘今天搬进工人新村了,无比自豪,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因此,参加论坛的专家指出,尽管“二万户”建筑的经济价值、生态美学价值并不高,但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情感价值却不可低估!
更何况,这里承载着老住户剪不断的乡愁。前来参加论坛的居民这样说:“这棵树、这个门牌号,我和爱人在这里第一次牵手,也曾经在这里吵过架,之后送女儿出国……”“中间这片空地很宽敞,夏天晚上邻居们都喜欢在这里乘凉、聊天。”“我小的时候就在这里河边抓鱼,以前这里还有个操场,下大雨我照样在上面踢球。”“‘二万户’有公共厕所和厨房,阿拉每天生活在一起,出门都不上锁,知道邻居会帮忙照看家里,心里特别有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对城镇化建设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上海,“二万户”的乡愁,绝不仅仅属于228地块那360户刚刚搬走的居民们,还属于在第一代工人新村住过的2万户家庭,更属于和上海这座城市风雨同舟的广大市民。
曾几何时,大拆大建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流,建筑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情感价值基本上是不在考量范围内的。在上海,消失的又何止那些“二万户”?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包括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在内的老房子成片被拆除,石库门弄堂一条接一条地消失,一些特色街区也不复存在。在看到城市长高、长大,且变得千篇一律的同时,人们也为无法找寻旧时记忆而深感遗憾和惋惜。
经过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持续多年的呼吁,一些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徐汇、黄浦等中心城区还将一些年代久远、具有特色的成片街区定位“历史风貌区”。但是,对于普通建筑,甚至是解放后建造的住宅,似乎被认为不值得保护。
因此,对“228街坊”里的老建筑进行保留,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要让居民再回到改造的地区,仍然体味到乡愁,仍然有记忆中的样子。这是对‘二万户’改造的原则。”市规划局一位处长这样说。据介绍,长白社区228街坊将在保留12栋“二万户”建筑前提下,引入特色商业、创业办公和文化展示等复合功能,还会有一些配套设施,赋予老建筑以新的活力。
去过欧洲的人,常惊叹那里历史建筑之丰富多彩、保护完好。其实欧洲的历史并没有我国这么悠久,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于每一栋建筑都非常珍视。不仅仅是对于老建筑,即便是几十年前建造的房子,也被精心保护,不轻易拆除。这,也是为了尊重每一段历史,为城市居民留一份情感寄托。
对上海来说,要真正做到“留住乡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