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前苏联国家分会

“留苏学长”口述历史项目迎来特别访问者

 来源: 留苏分会

发布时间: 2024-04-01

3月16日和17日,留苏分会的“留苏学长”口述历史项目,迎来了几位特别的访问者——上海市委党校公务员培训处党支部书记、二级巡视员赵彣,副处长胡静波以及几位党员同志。这也是市委党校公务员培训处党支部的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建联建活动。

市委党校的党员同志和留苏分会副会长刘纲、副秘书长岳强、会员杜安,以及几位上外的学生一同,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前往留苏老学长朱永褆和俞善庆、张清纯夫妇家进行了采访。采访者为老学长送上了鲜花和慰问品,认真聆听90多岁老学长的讲述,记录了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宝贵历史资料,同时也为他们留学报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朱永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气象学家

2024年3月16日下午,留苏分会副会长刘纲、市委党校公务员培训处的三位党员同志,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的二年级本科生何勤思、郭子悦同学,一行人相约来到位于龙漕路上的气象苑小区,看望93岁高龄的上海市气象局原总工程师朱永褆学长。

朱永褆学长是著名的气象学专家,我国现代气象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开创者之一。1950年他考上南京大学气象学系,1956年作为唯一一位气象专业学生,被中科院选派到苏联科学院应用物理地球研究所留学,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学成归国。1964年,他在上海气象局创办了我国首个数值气象预报组,先后主持研制了上海有限域五层原始方程预报模式和台风路径预报模式的业务系统,并完成了引进高速计算机及实现系统自动化业务运作的工作,主持建立了上海地区天气预报实时业务系统的任务,为我国数值预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学长性格开朗乐观,年轻的时候就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2020年留苏分会征集留苏档案的时候,朱学长捐赠了一本相册,相册中有大量朱学长在留学期间参加各类活动的照片。朱学长酷爱游泳,有很多身着泳裤的照片,这本相册在2021年“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的展览期间,时常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他让大家看到了留苏学生的另一面,阳光开朗,充满活力,热爱生活。

交流过程中,老学长不仅回顾了自己求学和工作的情况,还向大家讲述了他退休后的生活,譬如和夫人在家里的阳台上种各种蔬菜和花花草草,还饲养了小动物,前些年,他参加了老年合唱团,每次排练,他都风雨无阻,唱歌是他一辈子的爱好,聊到唱歌,朱学长即兴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他的学生曾说别人做学问是越做越憔悴,他是越做越年轻,这背后的原因可能首先是源于他对气象学的热爱,其次是热爱生活。他自己认为,面对生活,我们要乐观一点,要知足常乐,要大度一点,过于计较就影响身体健康。晚年他致力于上海气象志的编撰工作,这项工作耗费了他大量精力,但他乐此不疲。

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气象学家,他是所有“气象人”的楷模,而对于每一位走近他、了解他人生故事的晚辈来说,朱永褆学长豁达、乐观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留苏伉俪俞善庆和张清纯:为祖国的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奉献一生

2024年3月17日,留苏分会理事、副秘书长岳强,会员杜安,和市委党校公务员培训处的四位党员同志一道,前往留苏老学长俞善庆、张清纯夫妇家中采访慰问。这是留苏分会正在开展的2024年度重点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苏老学长口述历史工程的重要一环。

俞善庆,男,研究员,留苏分会会员。195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1958年留学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师从苏联功勋科学家 A.A. APPEN教授。回国后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18年;1979年参与筹建上海市能源研究所,任所长。他长期从事航天航空材料,太阳能的研究,是我国资深太阳能材料学家,也是一名古诗词爱好者。曾任国际太阳能学会会员,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上海市能源研究所所长,上海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独立董事,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能源标准化委员会主任等。

张清纯,女,研究员,留苏分会会员。1951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1955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化学系。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硅酸盐化学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致力于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的理论研究。是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力学研究领域杰出专家,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访谈中,两位老学长向留苏分会和市委党校来访同志分享了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硅酸盐研究所学习生活的宝贵经历,如苏联的小组学习方式,导师制度以及研究方法等。他们生动地回忆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跌宕起伏的特殊年月中抓住一切机会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心路历程,以及中苏、中俄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回国后,两位学长喜结伉俪,并一同供职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为祖国的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的创建和开拓奉献了一生,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老学长们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珍惜机会,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两位鲐背之年的学长伉俪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侃侃而谈,还不时取出珍贵的老照片和印刷品供大家细细翻阅。在坐同志们无不为他们在留苏期间刻苦学习,回国后在科研领域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以及令人钦羡的六十余载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所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程访谈中,两位老学长再三嘱托,不要只宣传他们二人的事迹。当年一同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硅酸盐化学研究所留学的一共有六位学长,他们分别是:中科院长春光学仪器馆(后改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干福熹,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的林祖纕和俞善庆,中科院上海冶陶所的符锡仁和张清纯,以及高教部的余金良(按出国前派出单位)。难忘的留苏岁月和回国之后因缘际会:除干福熹筹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并担任所长外,其余五位学长都供职于上海硅酸盐所,使他们在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今,除俞、张二位学长外,其余四位或是先后离世、或是长期卧病失去自理能力,没有机会留下口述史料,请留苏分会一定要把其余四位的事迹一并搜集整理,因为他们同样为祖国科技的发展强大付出了毕生心血,后人不应该忘记他们的贡献,要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

两天后,俞善清学长有感于此,还特别赋诗一首:

春风送暖入屠苏,

蓬荜生辉客入庐。

往昔如烟沧桑事,

一代辉煌送露浮。

喜看神州今胜昔,

百年不遇新征途。

革命后浪推前浪,

人间正道凯歌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