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1期

【开卷有益】吴歌悠扬

作者: 翁敏华 来源: 《姑苏晚报》

发布时间: 2023-03-21

夏日里与友人一同到相城区黄埭镇的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一游。在游船码头租好了船,下船坐定,看半老船娘风韵在,蓝印花袄小蛮腰,就讨价还价,说我们不惮多花钱,但要求听一首船歌。船娘把下巴上的口罩往上拽拽,半推道:现在不好唱格呀!

为什么?因为疫情?不深究了,我开口先唱上几句,《九连环》头上四句,抛砖引玉,终于引得船娘开了金口:“相城荷花荡呀,人间水天堂。几百种荷花来自全世界呀,荷花种勒两千亩荡里呀,一到仔么六月里,齐呀么齐开放呀……”哇,好听!歌喉清脆,歌词朗朗上口。这曲调怎么耳熟能详呢?哦,对了,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听到过,曲名《秦淮景》嘛:“我有一段情呀,唱把勒诸公听”,原来是苏州民歌,怪不得用吴侬软语唱。迫不及待请教船娘贵姓,然后“陆妹”“陆妹”地向她打听曲名与词作者,说无名,“就叫苏州小调”,词是大家凑的,“宣传吾伲荷花荡嘛”。

对了,这不就是吴歌嘛!用“倚声”填词,国人早在唐宋年间就创造发明了这一作词法,多少佳词妙曲仰仗它得以存世流传,至今滋养润泽着我们的心灵世界!

吴歌,发端于吴地江南的方言歌唱,清辞俊语,曼丽宛曲,真个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中国好声音”。吴歌传唱,至今少说也有两三千年了。《战国策》中就有“吴吟”的提法,《楚辞》里将“吴歈”与“蔡讴”相提并论,《诗经》里虽然没有收入吴歌,但据顾颉刚先生的研究表明,吴歌的起源“不会比《诗经》更迟”。魏晋南北朝时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吴声歌曲”被置于“清商曲”中,南朝的《宋书·乐志》有云:“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可见当时的吴歌脱离了“徒歌”裸唱,已经有乐器伴奏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冯梦龙搜集整理的《山歌》、《挂枝儿》,皆是吴歌专集。明人笔记、小说及戏曲剧本中,都可以看到对吴地山歌的记载或利用;苏州弹词中更有着吴地山歌活泼泼的声音,或表船夫的揶揄,或示樵公的嘲讽,让人一窥跃出曲艺艺人口舌的活山歌的风貌。

苏州人自古能歌善舞。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就曾教苏州歌女唱唐明皇参与谱写的《霓裳羽衣曲》,跳杨贵妃编舞的《霓裳羽衣舞》,而那曲谱,还是他特意请好友元微之从京城长安寄来的。一直作为宫廷贵族歌舞存在的《霓裳羽衣》,这可是一次绝好的民间下放。民间歌舞女的艺术水准也许不及宫廷,但这对于培育苏州民间擅讴长舞的艺术风习,功莫大焉!白居易在寄给元微之的诗信中,还提到两个“苏妓之名”:“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一名娟,一名态,刺史大人决定收她们为徒。

苏州人喜欢唱山歌,听到有人骂自己,也会调侃一句“当倷唱山歌”。苏州考古学家陈万里、评弹大师蒋月泉,都是从小听山歌长大的。他们的回忆录里都有记载,听“夹河男女两队唱‘对山歌’,自抒己意,出口成章”,这就是民间最朴素、最底层的倚声填词了。因为倚声填词,很多曲子后来者居上,流传广,出了名,掩盖了原曲,让人们弄不清楚那乐曲最初的来历。我唱的那几句《九连环》就是这样,最初听到这首好曲,是在电影《天涯歌女》里:“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大家学啊,模仿啊,竟不知它是根据苏州吴歌《九连环》的乐调配填的,已经是次生态了,原生态的曲词是“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当然,《九连环》是套曲,由一套九曲组成,我唱的那四句,只是其第一首,若要注明曲牌,则可写为《九连环头》,像《水调歌头》一样格式。

某天又与那几个朋友到太湖畔游览,心中喜悦,歌声悠扬,先唱《太湖美》,唱着唱着曲词背不出来了,大家吐槽说现在年纪大了,记性坏了,且这首歌长了点,内容也复杂了点,要不咱自个弄曲熟悉简单点的试试?我说好啊,就倚声填词呗,调寄《洪湖水》。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一会儿就弄成了,试着一唱,还十分的谐耳上口:“太湖水啊,白呀么茫茫啊,太湖岸边长呀么长眺望啊,清早、花径、去呀去散步,晚上桥头送夕阳……”。

(作者:我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原载于《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