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1期

【随笔抒怀】人生,一场开放式的角色进化

作者: 袁岳 

发布时间: 2023-03-21

角色认同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比如说我自己创业的时候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创业,只是决定了要“下海”,而且自己做的生意也不是啥大生意,所以我不想让同事喊我“袁总”,也不是很自然地接受其他人叫我“企业家”。我爱吃,也自己爱弄吃的,还需要到一个地方就研究这个地方的吃的,但别人叫我“美食家”的时候我有点害羞。类似的感受在其他人叫我主持人、创业导师、教授、旅行家、作家的时候我也会有,因为我最多算有点这方面的业余行为,那样的角色既不是我的目标,我也从来没做到那样的角色在主观意识里面的应有标准。如果一定要让我自己定义自己的角色,那么我觉得舒服的是一个做知识服务的生意人。

我是谁?我为什么成为这样?我做得好不好?我还能变得更好么?我是不是与某人匹配?我是在舒适区里保持自己还是到非舒适区挑战自己?我应该乐观还是悲观,是应该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切都还来得及还是晚了?其实角色这件事既有我们的自觉,也有别人的认可,但在角色塑造的根底里还是我们自己的行为特点确定了我们的基本特点和底色。

好奇探问。好奇一个人是谁,也好奇这件事究竟如何,所以就需要多几个问号?这种特点影响了我的作文,也影响我交往的朋友,还影响了我的理想。我觉得天下之大,一定不只是媒体上和书上说的那样,因此我从来没准备按照父母说的在家附近上学和工作。我最先想学的是新闻,因为我觉得记者就可以以发问为职业;我后来选择了法律,我以为法律涉及到侦查和审问;后来我业余喜欢上了社会调查,寒暑假一定有自己立题做的调查报告;而在专业上我自己选择了用法律社会学的方法去做学问,发表论文;我工作以后在国家部委的办公厅调研处;我后来创业的公司以调研数据为分析的基础;甚至因为我喜欢发问所以去上海第一财经主持财经脱口秀,我觉得我真正的亮点在于发问;在我们研究决策这所托付的任何难题的时候,我们的长项和寻找突破的关键也在于发问;我热爱零点有数,在这里我和我们的同事们去过的地方、实地询问观察验证,我们在对事实有数的基础上说清问题和寻找对策,遵循FIST(摸清事实—解析含义—确定策略—设计做法)工作法,我们有时比主事者本人更好地解决他的问题。我个人没有家世背景,我们团队也没有人有特殊背景,我们的公司就是一个普通的私营企业,我们用什么去发言或者争取发言权呢?对于问题真相的持续挖掘、挖掘深度和挖掘方法论创新,这里可能有崭新的信息、数据和故事,但更重要的是超越这些表象资料的解析、重构和洞察。

底线思维。有的人的底线思维是危机型的,画出了红线;我的底线思维是自信的,画出的是橘线——如果我要去一件事情,爸爸妈妈不让我做,我做不做呢?做,最好不让他们知道,知道了最多打一顿,我对打一顿是有接受度的,不舒服但我认;在学校里违反纪律,因为老师的课听着没意思,开小差做做其他事情,老师知道了要批评?做不做呢?做,做的悄悄的,老师发现了批评,我对于老师的批评是接受的;上大学老师说帮助女同学太多有早恋嫌疑,那个时候早恋是家长和老师都反对的,帮不帮呢?帮,老师提出来了最多写份书面汇报;做公务员的时候,不完全按照按部就班的方式坐班,老要整点创新的事情,给领导写的稿子也老想整点新思路,领导说这样不好,我做不做呢?做,最多领导批评了再改回去;辞职去创个业,家里人同事都劝阻,做不做呢?做,最多创业失败了我去找个其他工作。先摸底看看大概是啥行情,国际烟草、快餐公司都去试了一圈,觉得不会绝望到哪里,那就干!个人或者自己的企业有些不规范行为,在检查或者审核中坦承与否两可间,承认还是不承认?承认!涉及到可能有处罚、甚至延误一些机会,那也认了,用坦诚换踏实,值!在我的选择视野里,其他人告诉我的风险绝大部分是我能承受的——最不济考不上大学,我准备成为给我们乡广播站和县广播电台写稿的通讯员;我知道就算我失去眼前的一切,我也不至于一无所有;而我最不能承受的风险就是因为眼前的一点小恩小惠、别人期待、鬼迷心窍,我再也不能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了——写作成为作家,旅行到环球,关心国计民生成为领导者,做一个成功的理想事业,创业成功的话买一个小岛,最后的理想是去一趟月球。

珍爱行动。抱怨没有用,靠行动。小时候我可没有体验过我的哥哥姐姐说的饿肚子的时光,也没有真正穿过几件补丁衣或哥哥们的旧衣服。有饭吃虽然粗粮居多,有衣服穿和哥哥的一样虽然换新衣只有过年时才有保证,上学的文具肯定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是可以问工作的哥哥们要点这样那样。从来没有缺少过乐趣:自己做动物实验,与邻居小朋友一起出去打架,看连环画和问姐夫二哥借小说看的期待,帮已婚的哥哥家带小孩或者给姐姐家帮厨换到他们家吃点好吃的,小学初中的时候晚上和家人一起粘购物袋编芦席,还有在家帮干农活养禽畜,帮妈妈磨磨粮食。童年到少年的时代就是干活、看书、上学混在一起,最大的口舌之福是家里炒的面粉和二哥厂里的包子。大学时代上学除了得到哥哥姐姐们的一点贴补,我知道自由的花钱来自自己挣钱,所以从第一次写新闻稿,到正式给杂志投稿,我有了靠稿费让自己保证生活质量的本钱——喝小酒、吃火锅、买衣服和手表、去其他地方参加研讨会,甚至后来创业最初的基础投资。就是到创了业以后,虽然管理经营里也会有暴躁的时候,对同事朋友也有生气的时候,但我知道抱怨会赶走人、会激发其他人的抱怨、抱怨本身还浪费时间,抱怨的结果只会生产出更多的抱怨,抱怨只有负面作用。选择决定了担当,当你选择成为创业者、伴侣、父亲、领导者就更没有啥好抱怨的——行动,且用最积极的正面心态,真诚同行。

善意度人。我曾经路遇抢劫者,身中三刀;我也会接到那种“拿20万来,否则有兄弟要借你一条腿”的电话;我曾经山道上翻车,差点坠进山沟;在创业初期甚至碰到过第一笔外汇被人骗走的事情。固然人要有理性、总结经验教训、有必要的警惕性和安全防范措施、还要有规范的做法和条件要求。即使经历过了这么多事情,我并没有觉得这个世道多凶险,会有太多人等着算计我,我也不会觉得我会活得没有安全感。我和大家庭相处,我定下帮助和支持的范围,但也定下不支持和不掺和的范围;我有与团队伙伴共享成长价值的约定,但也有清晰的规范和要求;我也经常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但是本着“无建设不批评”的原则,我会为那些批评的事情做更多的贡献且常是公益贡献;不借钱是我的原则,但有那么几个例外借了我的钱,因为果然也还会不还钱我就通过法律途径认真解决;站在30年的长度看事情,很多我们当初支持过、合作过、鼓励过的小伙伴成为方面之才,甚至是我们客户的领导了;那些也许彼此多少有点亏欠的朋友,背后不说坏话,再聚还可合作。人自私很自然,人考虑自己的好处也没啥不对,但我的追求是能够多一点长一点远一点对他人的际遇、需要、困境的考虑,能够多一点对他人特长、潜力、理想的欣赏和认可,那么我们的自我就会变得宽大一点、从容一点、宜人一点。有时偶尔碰到有人写黑函、说坏话、使坏招的情况,以前还会争辩,现在就更淡然,更注重自己的努力,就静静地等待周期律自己去作用于他们吧;而我自己其实也用不了那么多财务资源,所以如果有一天大家看我更多捐助给了公益事业也不要奇怪。这不是说今天财务自由了,资源充裕了才这样——在窘迫时期能坚持的规则到自由时期才能看得更清晰。别把我当傻子,话要说明白,说时当然要更注意方式方法,但我性本柔尽量能不计较就不计较。

生活为师。现在有不少朋友整一个好吃的地方,然后招人来聚,有些我参与了人事两得,有些我参与了觉得没吃好也没聊好,但不用抱怨,社会资本与财务资本一样,你的投入不可能百发百中,但在这样的总体过程中,对美食和友人的认识也有进步。话说有得道高人被问,得道前做啥,他说就是吃喝拉撒睡;那么得道之后呢?他说还是吃喝拉撒睡。其实谁跟谁有多大区别呢?做的职业岗位在你觉得很有价值,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很无趣;某种穿着,在你看来很酷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土;你觉得自己是个美食家,讲究怎么吃,在另外一个人看来你在浪费口水时间。我们穿越职业生活休闲,有的人在琢磨出个道道,有的人啥心也不操。我自己曾经是个兴趣广泛的人,现在的兴趣还很广泛,就观察体验范围而论我依然保持对很多事情观察发问和搜索背景的兴趣,可能的话去看个热闹,认识点人,整明白点动态,写个文章,拍个照片,和朋友们分享下,就对很多事情的关注来说,我可能比绝大部分人有心而且勤快。对我来说,任何领域——做菜点菜、旅行看景、读书写作、宇宙星际、游戏动画、音乐舞蹈、财经娱乐、睡眠运动、养生健康等等,说起来我都有点涉猎,也都会有所着笔,甚至还有所投资,我做不到的我可以参与,我不亲自做的我可以投点钱。但我也很清晰,我自己虽然对啥都有点掺和的兴致,但是我真正会充分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的点很集中,也很专业,这就是我自己的T型逻辑——我的宽度可以灌注我的深度,而我的深度可以体现我的专业,我的专业不影响在宽度意义上和大家分享和推广。我不要求其他人和我一样,我也不是很多朋友以为的多角色穿行,至少我自己不是有意识地追求那些多角色的表现力,那些角色只是我做的专业工作基础上在另外相关领域绽放一点小花朵而已。重要的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生活中的人太多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本来就是我们的教学参考资料,只要我们不抱封闭、敌视、拒绝的心态,我们就可以在吃喝拉撒睡中获得足够的成长。

自洽他洽。人很难把自己说明白,所以社会学理论里强调我们需要有周围人来让我们看“镜中我”。我的朋友和周围的社会关系是我的镜子,也许我们也不全是我们自己认定的那样,我们某些维度可能恰是其他人感受和认知的那样,至于这些认定中重叠的部分好说,冲突的部分究竟以哪一种版本为准呢,也许还有认识的过程,但多维度的认知信息可以促进自省和他省,在社会交往中是一种良性的表现。很多修行之人讲圆满,那么圆满是自我追求的实现;是自我状态自然的延续;是在信仰基础上不断的修行和完善;还是在与他们互动基础上符合社会预期水平的提升;或那只是我们任何一种自我设定的实现?我已成为了这样的我,我会因为爱的力量、理想追求也许某些所爱者的期待而有所调整,圆满也许是在这样的变和不变间的成就感吧。

我们普通人在小我的知识追求与获得基础上形成自圆其说的自洽,从而使得我们足以有能够理直气壮的内驱行动,富有自我驱动的思维、行动、探索、反省和提升,使得我们能够成为富有活力的个体,有别于大部分消极、茫然、等待、响应的跟随者群体。但能够整合其他人,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共识、协同的他洽力,才能动员、形成、壮大团队,形成更为强大的行动力和战斗力。小我自洽得为合理,中我互洽而成协同,大我相洽实现理想。

我的成长环境没有那么理想,父母养育我的时候我们家没有那么贫困但也没有那么富裕,家长管教的时候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基础教育时代有被放宽自励的一面但也有师长水平参差的一面,交往的朋友也各式各样,严格而论我没有理想的环境,但我获得了有一定自我空间的环境,我交往了很多朋友与师长不是因为他们是完人而是因为他们身上各有对我启发和触动的地方,我不知道其他人会说自己的成长归因于自己努力与他们帮衬的比例,如果在100分制下,我要说努力也许有6成,帮衬一定不低于4成,重点是这样的帮衬不是来自于家庭背景、二代或者自己的天分,乃是因为相对恪守本分、用功勤快、甘于交往诚恳的同类、兼顾和友人的互相欣赏和利益分享。

人的成长是一种自我成就还是他人成就呢?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家庭亲友早期教育形成了我们的成长环境和人格养成环境,而在我们成年和更有自主意识之后,我们对周围环境尤其是社交环境与模式施加了更强的选择性——我们可有自己喜欢的朋友,我们限制或者接受家长与亲友可对我们的影响类型和程度,我们选择影响和组织别人的方式。需要强调,在我们强调自我认识和选择的时候,必须尊重其他人的认知与选择,不能轻易因差异而排斥,也不能轻易以不喜欢而贬斥,即使我们不能喜欢自己不欣赏的人和物,也完全没必要将他们激发为反对或者阻碍我们的力量,而我们背后非议、主观武断、言行不一的结果,很可能会让我们本来期待成就事项的成本意外上升。所以成熟与否的关键是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更充分,但成熟以否的另外一个观察维度是界定自我与他们的界限同时确定与他们的互动合作甚至对抗模式,我们——包括我们成功的家庭恋爱关系、商业与职业合作关系、同事关系、社会服务中的公益关系,莫不是一种积极影响、耐心受影响、塑造稳定的建设性互动模式的成果,是一种有价值的相互成就。

无论成长背景如何,我们都有梦想。那些梦想的种子本身都很可贵,因为那些梦想构建了与众不同的精神意义上的“我”。当梦想成为计划,获得目标,被灌注资源,逐渐成型,我就越来越成为有创造力和以创造界定自我的强大主体。这个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日益成熟的成长方法论,也是因为获得了丰富的超越自我的资源支持,所以当我们回首自我轨迹时自己都会感到惊讶,再展望未来时会更加充满信心。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危机感、进取心、自信心、优化力会充当不同的内在动力源,早期有内驱力,后期内驱外驱双驱作用才会更强大。

(作者:我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零点有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