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得到了大量运用,上海在历史上一直是国内PPP模式探索和实践的先行者。然而,近年来,与全国PPP投资建设高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海新增的PPP项目数量不多、吸引力不强、社会资本进入积极性不高,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上海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PPP项目供给重心转移。随着多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基础设施已经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盘活阶段,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软件建设,PPP项目供给势必要集中在科创、文化、养老、存量资产盘活等方面。
2.上海PPP项目供给与资本需求形成错位。当前上海需要社会资本大量进入科创、文化、养老等存量资产盘活领域,而大多数社会资本的优势仍然集中在路桥、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导致两者供给与需求错位的问题十分突出。
对此,为加快推进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建议如下:
1.积极探索PPP模式在科创、文化、养老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要因项而异,大胆创新,联动发展,在社会型基础设施和新基建领域先行先试。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如国家实验室等高端科技设施群、上海市检测中心等基础科技设施群、张江农业科创中心等特色科技设施群的建设与运行)中,PPP模式大有用武之地,要广泛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国有民营”的管理方式、经验,切实提高科技设施建设运营的效率;在“城市大脑”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方面,要改变过去由政府雇佣庞大IT队伍组建信息公司、信息中心管理模式,积极引入PPP模式,节省政府大量精力投入,做到IT的跟踪研发,提高高科技项目的治理能力;上海公共文化市场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结合中办、国办出台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推广PPP模式的要求,上海要大胆利用PPP模式,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体育、教育、商业等符合文化产业链,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化;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相关公共服务短板较大,利用PPP模式可以很好地打破垄断,增加社会资本参与的有效供给,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的获得感。
2.注重抓好传统基础设施应用PPP模式的质量,凸显价值效应。要有效投资,分级谋划,因区施策,在传统经济型基础设施领域提质创效。市级层面,应重点抓好水务、路桥等方面PPP模式应用;中心城区层面,其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主要目的不是融资工具,应更倾向于引制(即政府职能转变)和引智(即基础设施供给效率提升);对于崇明、金山、青浦、奉贤等郊区,引资作用更明显,要结合特色小镇、城市更新等载体充分利用PPP模式发展地方经济。各区应按照“引育并举、发挥特色、重点突破、公平竞争、试点先行、逐步规范”思路,引导社会资本方积极参与不同领域PPP项目。同时,要着力在“五大新城”建设中因地制宜组织实施PPP建设项目。此外,要充分发挥上海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经验优势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合作优势,积极探索“PPP+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开拓PPP规范运作新渠道。
3.加快推进盘活存量资产中应用PPP模式,激发基础设施新活力。要精准识别,分类实施,激发活力,在存量基础设施领域拓展空间。上海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重大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了大量优质存量资产,大多可通过PPP模式加以盘活,形成投资良性循环。这将有利于增加民营企业投资机会,吸引具有较强运营能力的社会资本,提高基础设施运营效率。对拟采取PPP模式的存量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转让-拥有-运营(TOO)、委托运营、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将项目的资产所有权、股权、经营权、收费权等转让给社会资本;对已经采取PPP模式且政府方在项目公司中占有股份的存量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将政府方持有的股权部分或全部转让给项目的社会资本方或其他投资人。
(作者:我会会员,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