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每期杂志 >> 2020 >> 2020年-02期

【随笔抒怀】法式面包永醇香

作者:江国滨

2020/6/8 16:24:18

  法国的面包种类有八十多种,在法国人们用同一种面粉制成了重量不同、形状各异的面包,其中大家熟知的有:小面包、细长面包、笛子面包、长棍面包、花式面包、长方形面包、羊角面包。除此之外,还有全麦面包、麸皮面包、黑麦面包、核桃面包、谷物面包,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面包,如:法国南部的费卡思面包和北部的法吕斯面包,等等。不过,这些五花八门的面包里最能代表法兰西饮食文化特征的无非只有两种:一个是长棍面包,另一个是羊角面包。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真正了解法国面包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5年9月,由上海静安宾馆、香港三隆行两方共同出资创建的静安面包房,是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法式西点房,并开始承接上海市人民政府所承办的各类招待宴会的西点面包供应任务。创建之初,上海静安面包房从法国请来面包师傅坐镇,其生产的法式长短棍、羊角面包、白脱小球面包、白脱别司忌、栗子蛋糕、拿破仑蛋糕等招牌西点风靡沪上。

  1985年至1990年的上海,经常出现排长队的地方就是位于华山路常熟路角落的那家销售法国面包的“静安面包房”。我记得那时购买法国面包还需要“外汇兑换券”。我每次路过这家面包房都会被迎面扑来浓浓的法式面包香味吸引,那种诱惑真的难以抵挡。为了能品尝到外皮松脆、内里柔软、富有弹性的法式长棍面包,我打破了私事从不求人帮忙的惯例,找到在外资公司工作的老同学换了几百元的外汇兑换券(外汇券当时是溢价的,老同学却用平价换给我)。于是,我也加入到静安面包房排队的行列。迄今,我还经常念及我这位老同学的旧情(可能他自己也忘了曾经为我做过的好事),是他满足了我的“口福”,使我成为静安面包房的“常客”。

  进入九十年代,位于上海南京东路四川中路交界的上海中央商场在街面上开设了上海第一家“羊角面包房”。起初,我以为是法国人开的店,后来了解到这家店其实是一位台湾商人开的,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店名“可颂坊”,以至于现在国人大有把法国“羊角面包”的叫法换成“可颂坊”的趋势。我认为这是这位台湾老板做得最为成功的地方。九十年代初,上海法语培训中心(Alliance Française)刚建立,时任中心主任的琳瑟女士是“可颂坊”的常客,她经常用“可颂坊”羊角面包作为奖品,奖励工作勤奋的员工。那时,我们在繁重的工作中受到这样的款待就心满意足了。我曾问过琳瑟女士,这家“可颂坊”的羊角面包是否正宗呢?她的回答是肯定的。她对我说,八十年代她在上海工作过,那时在中国的商店、超市里找不到任何法国产品,由此感到生活上很忧郁,“现在不同了,可以在超市找到奶酪,在面包房找到法国面包!”从此,“羊角面包”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从事法语教学工作之外对法国文化感受最多的一个载体。我经常会光顾“可颂坊”,买几个羊角面包带回家让家人品尝。“羊角面包”在那时也算是烘焙西式糕点中价格比较昂贵的一种,但其自身赋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口味却呈现出一种不可抵挡的魅力。

  于是,每一次去法国都是大饱“羊角面包”口福的极佳机会,早午晚餐似乎都离不开“羊角面包”,俨然成为我在法国学习期间的三餐主食。“羊角面包”口味好坏取决于“黄油”量,我喜欢“黄油”量多的。因此,在法国期间,我会瞬时“发胖”,有时胖得自己都不敢看自己的照片了。

  “长棍面包”和“羊角面包”是法国饮食文化的象征。但是坊间也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传说是:“羊角面包”起源于奥地利维也纳,用来纪念奥斯曼帝国的撤军。尽管有各种传说,但丝毫不影响“羊角面包”在法国饮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不但在口味上,而且在种类上,法国人把“羊角面包”做到了极致。如果有人慷慨请我吃饭,用不着铺张浪费,5个“羊角面包”就能满足我了。

  (作者:我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