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随笔抒怀

我和徐家汇

作者:李平

2019/2/20 17:13:20

  少年时代,我生活在徐家汇附近一条幽静美丽的弄堂里;现在,我居住在徐家汇中心区的一幢公寓里。仿佛担心哪天眼前的一切会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常常似有目的似无目的地漫步在徐家汇的大街小巷,细细地看、遥遥地想。我的脑海里老是会出现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座诚诚恳恳的圣城》!

  毫无疑问,徐家汇的历史文脉要从明代末年“睁眼看世界”的徐光启讲起,徐家汇的文化厚度和现代性起源都奠基于耶稣会1847年开始的传教故事。世传两部同名的《江南传教史》,作者分别是法国耶稣会士高龙�和史式徽。据学者说,史著是对高著的改写。然而不管如何改,两部书中关于徐家汇的大篇幅叙写,都生动印证了那一页页令人震撼、让人无法忘却的史实。就像一扇洞开的窗户,这里在照进千年信仰之光的同时,也涌进了教育、科技、天文、慈善、医疗、工艺、美术等许许多多启人心智、予人温暖的宝物,以及一个个搬运这些宝物的鼻梁高、眼睛蓝、目光专注恳切的西方“相公”。徐家汇这扇窗终于愈开愈大,逐渐与本地努力一起,汇成巨大的力量,深重地影响了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眼下,圣城的旧迹已被精心保护起来,那淡灰的外墙就是昔日耶稣会建筑的统一符号。圣依纳爵大教堂刚刚被修缮一新,大门旁的圣器小卖部也恢复了当年“土山湾”的旧名,历史更像历史了!

  我不是天主教信徒,但可以自勉为文化基督徒。我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也想研究历史。已经有好几年了,我在研究生课堂上讲述徐家汇,带领学生游走徐家汇,组织他们讨论徐家汇,并且发表了颇有影响的长篇讨论纪要。我的若干研究生和博士生还打算以徐家汇为主题撰写自己的学位论文。当年轻的学生们(有一些甚至来自外省)对“古老”的徐家汇表示出浓浓的喜爱之情时,我知道,一定是历史故事中那种无法回避的、感人至切的、同时也引领了社会进步的东西,打动了他们。

  2002年,王元化先生(曾为“徐光启纪念馆”题写馆名的著名学者)引用美国思想家史华兹的话“这个世界不再令人着迷”,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里的“着迷”或者“沉迷”,在原来的英文中是“superstition”一词。史华兹的意思是,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主义、商业主导、追求享受的社会里。以前那种灵魂的东西、精神的东西,乃至于神的东西,都已经没有了。元化先生完全同意史华兹的看法,并为之而深深地担忧。

  幸运的是,徐家汇尚在。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标志,我觉得,她有能力召唤城市人来走一走、看一看,在感念过往岁月的安静思考中,一步一步,充实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