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历史一页

李登辉与上海早期留学生组织

作者:顾明祥

2019/6/12 16:12:23

  李登辉先生是出生在印尼的爱国侨胞,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复旦大学校长。他所培养的学生中担任大学校长的至少有二十六人,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极为罕见,他被世人誉为“人伦师表”。然而,他对于中国近现代留学史的推动作用与重要性,却鲜为人知。1905年,由他发起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留学人员组织――寰球中国学生会。1919年6月,他又成为了新成立的上海欧美同学会首任会长。笔者以欧美同学会会员和海归新侨的身份,结合钱益民先生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李登辉传》,从李先生的海外留学生涯和创办两大学会的角度做一点评述,以此来致敬这位伟大的爱国教育先贤。

  生于南洋,情系华夏

  李登辉,字腾飞,1872年4月18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雅加达郊外的红巴村(Parmera)。他的祖籍是福建同安县,祖上在康熙年间的17世纪末来到南洋闯荡谋生,到李登辉出生时已历七代。李登辉的父亲李开元和母亲沈蜜娘共育有五男二女,李登辉是家中长子。

  李登辉出生时家道殷实,家中经营衣料织造生意,主要用来制作男士们穿的短袖衬衫,当地叫邦迪(Batik),是一种色彩鲜艳的传统民族服饰。李家全盛时期在印尼开设工厂,在新加坡还有代理商。优渥的家境和广泛的生意网络也为少年时代李登辉走出乡村,前往新加坡求学,接受国际化教育铺平了道路。

  李登辉自幼受家庭和南洋的华夏传统氛围影响,尽管对于祖国的印象是模糊的,但是从小就被熏陶和培养出对于华夏故国的“文化认同”,保留着难以割舍的华夏民族之情,这也是他后来到中国进行毕生教育实践的文化基因。

  李登辉中学就读于新加坡的英华学院(Anglo Chinese School),到美国威斯雷阳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读预科,后转入耶鲁大学。从耶鲁毕业后,李登辉回到印尼创办耶鲁学校,导入耶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1904冬,他33岁时来到上海,为了尽快安顿下来和结交人脉,首先加入了历史悠久的基督教青年会(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青年会”YMCA)在上海的分支。受到青年会的启发,他在1905年提倡、并发起成立了寰球中国学生会。

  发起寰球中国学生会

  1905年初,李登辉应邀在上海青年会发表演说,提出新建一个青年会之外的学生联合会的设想。他说,外国人办得好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办,不一定要外国人办。我们要吸收外国人的长处,发挥中国人的智慧。我们应迎头赶上世界新潮流,自己创办一个既像学会又像福利团体的组织,研究学术,与国外互通声气,吸收他国先进文化,力求走改革自新之路。同时须提倡高尚有益的娱乐,锻炼身体,以图改造社会,贡献祖国。自己生长南洋,留学美国,亲自目睹侨胞常受外国人欺辱,又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教益,所以回到祖国来提醒国人,重视教育,提倡科学。

  李登辉亲自制定章程,组织董事会,各董事皆为留美归国学子,如颜惠庆、王正廷、伍廷芳、宋耀如、曹雪庚等人。会长从董事中推选产生,总干事担任驻会一切事宜。李登辉参照YMCA,将这个组织定名为“寰球中国学生会”,英文名为the World Chinese Student's Federation,他本人被推为会长,朱少屏为总干事,季伯英任书记。

  1905年7月1日,《申报》在第一版醒目位置发表《寰球中国学生会发起》的消息。下午2点,数百人冒雨来到位于北京路15号的青年会会厅,出席成立大会,会议由严复主持。严复在讲话中对李登辉赞誉有加,他说:“中国向前途惟学生是赖,此语良非虚谬。今李君发此宏愿,欲结一大会,团结全国之学生,无论学于国内国外者,皆联络一气,他日有成,其益甚大……”李登辉接着用英文发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说,痛言“中国人之不能合群及合群足以兴国之理”。

  学生会选定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1号为会址,作为固定活动场所,后迁址至卡德路(今石门二路)191号。李登辉和各董事群策群力,征集国内外报纸,购置钢琴、弹子台等设备。他还设法联络海外侨胞,互通声讯,以期吸引国外文化,辅导留学生予以便利。

  学生会从事的是社会革新事业,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加入,如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施肇基当年也是会员。全盛时期,学生会有几千会员,先后在青岛、福州以及新加坡、夏威夷、槟城等地设立分会。1906年6月,寰球中国学生会在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报》,由李登辉、严复、曾子安、唐国安任主编,创刊号刊登了四位主编的合影。严复在这份报纸上发表多篇介绍西学的重要文章。

  得风气之先,引领留学先潮

  寰球中国学生会的创办人大多是留学归国人员,与国外大学有广泛的联系。因此留学咨询与服务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服务功能。由于它诞生于清朝废除科举的同一年,得风气之先,起到一般机构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1908年,美国以退还庚子赔款作为中国留美学生费用,在北京设立清华学校。寰球中国学生会专门设立清华出洋学生办事处,全权负责该校学生出国留学事宜。民国建立后,寰球中国学生设有游学招待部,协助北洋政府外交部处理中国学生留美、留法。“一战”后又组织学生赴欧洲工作或读书。经李登辉、吴玉章、张继等人多方努力,与法国政府达成默契,定期分批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还成立了“上海留法俭学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就是通过学生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1919年冬,毛泽东为欢送第一批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学友,第一次来到上海。1919年至1920年间,从上海出发赴法勤工俭学共20批次,学生会参与主持欢送会达8次之多。

  出任上海欧美同学会首任会长

  可以说,李登辉的寰球中国学生会为上海欧美同学会积累了组织基础和运营经验。寰球中国学生会是上海欧美同学会的前身和母体。事实上,李登辉从1913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学校师资力量缺乏,他也从欧美同学会的平台上为复旦办学聘请到非常可贵的海归名师。

  1919年6月,上海欧美同学会举行成立大会,选举李登辉为首任会长。同年8月,在上海欧美同学会李登辉、曹云祥的努力下,中华欧美同学会于8月29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大会,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10名会员与会,会议推举蔡元培为会长,余日章、王宠惠为副会长。

  当时上海欧美同学会和寰球中国同学会的组织机构有所重叠。从1913年开始,李登辉专心筹办复旦大学,关心寰球中国同学会的会务时间渐少。到1916年,他辞去已经任职10年之久的寰球中国学生会会长,和唐露元共同担任副会长,会长由朱少屏接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寰球中国同学会的各项事务因国难当头而难以维系。长期担任总干事的朱少屏一再受到日本特务迫害,也被迫离沪出走香港,各项工作逐渐停止。

  寰球中国学生会的兴衰不光是20世纪上半叶多舛国运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印证了李登辉作为寰球中国学生会和上海欧美同学会这两大中国早期留学人员组织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人物,是一位见识、才干和魅力远超于同时代人士的伟大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