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历史一页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作者:童明、潇钺

2018/12/12 13:50:39

  1918-1937年,有20多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去学习建筑,最后,约18人学成归国,他们在中国各地设计、建造了超过600个建筑,今天这些城市中重要的经典建筑,都是他们的作品;他们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建筑教育体系,培养后人。而这批留学生,就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他们多来源于清华学堂的留美预备班,多是家底深厚,原本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包括:梁思成、林徽因、杨廷宝,童�、范文照、赵深、陈植……

  求学起始

  他们这一代人,大部分在1900年左右出生,人生跨度和中国重要的历史阶段刚好吻合。他们刚开始求学的时候,恰逢清王朝覆灭,“五四运动”兴起,基础教育受到很多新的、国际性的影响。

  这批宾大求学的中国建筑留学生,总数大概有24-25位,有20位左右是从中国大陆过去的。生源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其中最多是来自于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起源于1911年,受惠于庚子赔款而形成,其中留美预备班每年会派送50-60个学生,到美国各个学校,进行深造。最早从清华到美国学习建筑的是庄俊,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1918年之后,更多的留学生选择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第一个到宾大学习建筑的是朱彬,跟范文照几乎同时期,后续的学子络绎不绝,赵深、陈植、梁思成、林徽因、哈雄文……

  精英中的精英

  这些学生本身就是天之骄子,精英中的精英。当时能进清华,很多学生的家庭背景本身就非常深厚。如梁思成,家喻户晓,他们家祖孙三代都在中国的近代学术史和建筑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林徽因,父亲是外交家,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陈植,他的父亲于辛亥革命前后在教育界工作,是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的创始人之一;童�的父亲曾是钦点的七品官,也担任过省教育厅厅长。

  很多学生在出国之前,就已经结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杨廷宝、朱彬、梁思成和童�都担任过清华美术社的成员,一起出版年刊、创作绘画。梁思成与陈植是同班同寝室的室友。本来梁计划跟陈植同年出国,因为骑摩托车把腿摔断了,所以晚了一年,才和林徽因共赴美国。再往后的哈雄文、王华彬,从小到大,亲密如兄弟,坐同一艘船到美国去留学。

  中国学霸,惹美国人眼红嫉妒

  在宾大学习期间,他们正好碰到宾大教育的顶峰时期,遇到了最好的老师保罗・克瑞(Paul P. Cret),跟着他学习布扎(Beaux-Arts)的建筑体系,接受了最好的建筑教育。

  陈植先生回忆当年这批中国学建筑的留学生,因为特别显眼,而被叫作一群“中国的小分队”(The Chinese Contingent)。这不仅仅是人种上的特别,更是成绩上的突出。宾大当时的学习评分分为三档:第一档是P,Pass(及格);第二档是G,Good(优良);第三档是最高的分数,Distinguished(杰出),标注为D。我们在宾大档案馆找到了当时的成绩单,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D、G两档,Pass比例极低。

  杨廷宝是这里面最厉害的学霸,他大概修了97学分,绝大多数都是D(杰出),还担当了中国留学生的会长。他们的这种突出引起了美国学生的眼红,甚至会骂骂咧咧地说:这帮该死的中国人总是把最高的成绩给抢走了。

  另一方面,衡量当时建筑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在于学生参加各类的建筑设计竞赛,以及在竞赛中所获得的奖次。朱彬一去就在全美的设计学院组织的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当时在地方小报上都刊登出来,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随后,获奖就像家常便饭了。

  童�曾经参加过全美设计竞赛,,有来自美国各地50多个学校的参与,像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MIT等等,他在这些名校生中间得到了一等奖。

  据他们同时代的同学回忆,这帮中国学生在当时也是最用功的一批。别的学生可能一交完图,或者一放假就到处去玩、去消遣,但是中国留学生们彻夜通宵地画图。这也是自古以来的建筑学生始终具有的一种特点。

  当时宾大建筑系的学制是本科五年,硕士研究生一年。而中国留学生基本上只用三到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六年课程。

  不仅是学霸,更多才多艺

  他们也绝不是书呆子,学业之外,更是多才多艺。

  陈植是这批留学生中间是最活跃、最开朗的一个学生,他的照片大部分都是笑得很开心。他参加了宾大唱诗团,在里面担任男中音。宾大唱诗团的各种演出照中,经常可以看到陈植的身影。

  另一个人物是林徽因,因为她早年随父亲在英国游历过一年,所以非常融入美国的生活。林徽因不仅长得漂亮,她甜美的笑容、智慧的谈吐,在美国学生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象。她与梁思成也在学业过程中相互辅导、相互促进,成为了很坚定的伴侣。甚至在很多梁思成的作业中,能辨认出有一些林徽因手绘的影子。在完成宾大的学习之后,两人便成婚了。

  还有一个学生,可能不为人所知,叫梁衍。他在宾大只学习了一年,后来转学到耶鲁大学去了。他才华横溢,擅长拉小提琴,经常会在赖特的“塔里艾森”工作室拉小提琴给大家助兴。

  唯一不同的是童�。他的性格天生沉默寡言,更多的是发挥在他的绘画上。在宾大学习期间,他水彩画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后来到欧洲旅行时,他一下创作了200多幅水彩画、炭笔画,专业画家看了都觉得是顶尖水平,叹为观止。

  而他们之间,一同留学的这份友谊,后来一直延续后他们的后半生,甚至到晚年。不仅在建筑的专业上,在生活中,他们联系也都非常紧密。

  600个建筑作品,奠定中国现代建筑

  他们这一批人一毕业,大多数选择了回国,最后真正学成归来的约有18人。那代人是有情怀的,他们出国留学,是家国使命,带着历史责任,去西方学习新技术、新的思想观念,带回国内。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正值整个国家新兴发展的一个时局,这批留学生就把在美国所学的布扎(Beaux-Arts)建筑体系带回到中国,积极投入到当时的建筑实践中间。

  朱彬和杨廷宝都是基泰工程司主要的建筑师。基泰工程司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最重要的建筑事务所。在南京,他们建造了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在上海,实现了“上海市百一店”,也就是今天的上海第一百货,至今仍被称为上海经典建筑。

  另外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来自于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三个主要创始成员是赵深、陈植和童�。他们在上海、南京做了非常多建筑作品。在南京,他们设计了外交部大楼、抗战光复后美军顾问团驻南京的宿舍营地、中山纪念馆,以及铁道部大楼等等。在上海,他们设计了大上海大戏院、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还有浙江兴业银行、恒利银行等等,都可以称作上海经典的近现代建筑。

  其中的上海大戏院,位于今天的西藏中路和南京东路的交叉口。外立面极为现代,一系列霓红灯的光柱,到了夜晚,给市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也反映了上海在30年代,由传统到现代摩登的一个过程转变。不过很遗憾,上海大戏院在90年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拆除重建。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师是范文照。他也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在上海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作品: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美琪大剧院、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等一系列公共建筑,大受好评,到今天上海市民还在使用。上海衡山路上的集雅公寓也是范文照的作品,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一批集中性住宅。他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让中产阶级拥有更舒适、现代的住房。今天看,集雅公寓依然散发着鲜亮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色彩,现代、简约,在世界范围都是可圈可点。

  建立建筑学教育体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建筑师

  这批留学生回国之后,除了建筑实践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建筑教育系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所以在他们之后,我们会有第二代、第三代的建筑师,登上历史的舞台,延续他们在30到40年代所创造的建筑奇迹。

  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早期共同创立了东北大学。1946年以后,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童�、杨廷宝、谭垣等,都在中央大学,以及后来的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担任重要的教职。

  在人生的后半段,他们这批人将更多精力放在对建筑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像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传统中国建筑的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童�先生,则是在开拓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写下了《江南园林志》。

  哈雄文,可能大家并不熟知,他其实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专家之一,他起草制订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更多的像赵深、陈植、杨廷宝,他们对于我们国家的后续的建筑人才的培养、建筑设计力量的延续,非常重要。今天上海最重要的两个设计院,上海建筑设计院和华东建筑设计院,也都是由他们的脉息传承下来的。

  我们追溯第一代建筑师,实际上更为现在的我们提供一份借鉴。建筑所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屋、一个商业用品,而是带有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为一个城市,带来更好的、有文化氛围的环境。这种精神现在看来,更加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