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人物肖像

爱琴海畔办报人 黄浦江岸再创业――记希腊《中希时报》总编汪鹏

作者:子歌

2019/8/13 16:53:21

  汪鹏:希腊《中希时报》、希中网总编辑,中国侨联青年委员,希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希腊华侨华人联合总会秘书长。

  汪,水深而广;鹏,大鸟也。汪鹏人生中的重要轨迹,似乎都与“水”和“飞翔”有关。17年前,23岁的他从南京秦淮河畔展翅,飞渡重洋,走进了希腊爱琴海湾;12年后,又飞回到上海黄浦江边创业。

  他身上的标签中,始终有一个“办报人”。作为希腊及南巴尔干半岛国家和地区第一份中文报纸《中希时报》的总编辑,也是该地区最大的中文全媒体集团总编辑,他的身上,活出了一个“办报人”的多种身份,各有精彩。

  排版工人:打印报纸出了两期

  去希腊,办报纸,都是汪鹏人生中“不经意”的决定。

  他是南京人,1979年出生,在南京艺术学院读的是平面图形设计。“毕业时,和两个朋友一起想去比利时深造,还找了留学中介。”谁料计划赶不上变化,中介没能帮他们把签证办出来,问他们能否改去希腊或南非?

  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也是西方哲学、艺术的发源地。2002年,汪鹏和朋友最终选择去希腊,在一所英国私立大学的分校继续深造图形设计专业。

  当时希腊属于比较冷门的留学目的国,华人很少,也就一两千人。汪鹏初到希腊,在那里的生活多靠勤工俭学,在广告公司、私营电视台实习。汪鹏说:“有一次,我和朋友在欧洲旅游,发现意大利、法国等地的餐饮店、便利店里都有品种不少的中文报纸,而希腊没有,完全是一片‘空白’。”当时互联网还不是很普遍,当地电台或电视台也没有华人频道,由于语言的阻隔和陌生的环境,许多旅希华侨很想知道,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里每天发生着什么,市中心封锁道路、人们游行示威是为了什么,政府推出了什么新政策;在地球另一边的故乡,曾经熟悉的故乡有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新鲜事儿?汪鹏想,何不办一份中文报纸,满足大家的“求知欲”?

  汪鹏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人,他很快联合了一位同学,“两手空空,满腔热情”地干了起来。选稿、编辑、排版,“那时根本不考虑版式、风格,东摘一篇,西转一篇,想怎么排就怎么排,自己就是一个排版工人。”

  他们来不及、也没有资金寻找印刷厂,直接用打印机打了2000份报纸,还是彩色的,但销售遇到很大困难。最后报纸只出了两期,勉强撑了一个月,就难以为继了。

  报社总编:坚持换来报纸发展

  办报失败,回国还是留下?人生何去何从?雅典奥运会给了汪鹏“转身”的机会。

  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开幕,汪鹏应聘在奥组委多语言中心工作了约4个月,给参赛国的队员们提供中文和英语方面的服务。这项工作让他打开了眼界,积累了经验,也认识了很多人。之后,他又认识了希腊“中国城”公司的老板吴海龙。“希腊的华人人数一直较少,也不太集中,吴海龙有一个大梦想,希望华人抱团发展。”汪鹏也一直希望中希两个文明古国在现代社会中也能互利互通。办报,对信息交流、文化交流的益处显而易见。吴海龙支持汪鹏的愿望,并担任了《中希时报》的社长。

  2005年1月1日,《中希时报》创刊。但半年之后,汪鹏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几位创业伙伴相继回国发展,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汪鹏找不到人帮忙,他这个总编辑成了光杆司令,一个人撑起了整份报纸。采写、翻译、排版、拉广告,还要一家家跑订阅,整天骑自行车满大街跑。周日,他还要把版样刻入光盘送到郊外的印刷厂,第二天一大早再把印好的报纸拖回来,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雅典华人区,一家一家派报。

  坚持,换来的是订阅数的慢慢增长。有一天,一位中年阿姨敲开报社办公室的门,除缴了一年72欧元的订报费外,还给了汪鹏200欧元。她对汪鹏说,我支持你!坚持下去!汪鹏非常感动。“本来一直担心,自己又苦又累,做的报纸没人认真看,一度曾想放弃,现在感觉再怎么苦都值了。”

  度过这段惨淡期后,《中希时报》发展迅猛。采编、排版、翻译外电,报社员工各司其职;双周刊改为周报;报纸从一开始的24版,一步步升级到后来最多时的60版,发行面一度覆盖到塞浦路斯和保加利亚。

  汪鹏一直感恩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对自己的帮助。“历任大使和参赞有机会都会帮忙宣传我们的报纸。而有关中希双边贸易、文化、经济等很多方面的新闻,使馆都会提供一些采访帮助。”2015年9月,《中希时报》在原有中文版面的基础上,开辟了8个全新的希腊语版,旨在向希腊社会展示不断变化的中国,并以全方位视角客观报道中国。这8个希腊文版,每期都会直接被送上希腊国会议员、政府总理、各个部委主管部长的办公桌,做到了“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战地记者”:多次吸入催泪瓦斯

  2009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并引爆了欧洲债务危机,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这个风暴眼。在民众游行浪潮最激烈的阶段,希腊一年大大小小有800多次游行。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雅典的示威游行更是常以街头暴力收尾。

  汪鹏成了忙碌的“战地记者”。拍片、出镜、成片,全程参与每一期与凤凰卫视的突发连线和环球直播节目。“几次大的游行罢工我们都去拍了。为了拿到第一手画面,必须进入游行群众和防暴警察对峙得最激烈的地方。”在那样的现场,催泪瓦斯是常备武器。被问及怕不怕被误伤,汪鹏回答说:“其实只要去现场,每次都会遭遇催泪瓦斯,但是要拍摄就不能怕。”汪鹏说,他被催泪瓦斯熏过很多次。“最严重的一次,被熏得趴在地上起不来,连气都喘不过来。感觉就相当于一边被灌辣椒水,一边猛吸柴火烧起来的浓烟,窒息!”后来他有了防范意识,每次去拍游行现场都戴防毒面具。

  汪鹏庆幸地说:“当时的游行现场总会有人扔石块,作为‘战地记者’,被石头砸到是家常便饭的,但还好,我没被砸到过。”

  电商老板:生意再忙不误发稿

  希腊债务危机那几年,报纸发展已度过了最辉煌的年月,在受众减少与广告下滑的“两面夹击”下,报纸只能缩版应对。

  多条腿走路,或可“不畏浮云遮望眼”。2014年开始,汪鹏在上海黄浦江畔与朋友一起开起了两家食品公司,主打电商网购平台,用希腊橄榄油打开销路,现在还转变产品结构,做起了全世界进口食品(零食为主)的生意。“最初一年只能做一两个集装箱,现在已经发展到20多个集装箱。”

  他在中国的时间多了起来,但他依旧抽出大量时间安排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的推送。“希腊那边有社长和执行总编坐阵,他们干到半夜,我早上接着做,基本能做到24小时滚动,无缝对接。”他的日常,还是审稿、改稿、签稿、发稿不误。

  现在,《中希时报》已经成为一块中希文化交流的阵地。“到目前已经出了600多期,这600多期报纸,排列起来就是一个人青春的回忆。”他说,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每一段树干、每一根树枝、每一片树叶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遇到挫折,那些挫折会变成树疤,而往往每一个树疤都是树上最坚硬的地方。“克服种种困难,让中国的方块字在国外,特别是在希腊这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生根发芽,我感到很荣幸。”

  作为希腊多个侨团的秘书长副秘书长,他还为侨团发展、建设和谐侨区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他始终不忘一个“办报人”该做的。“除了每年8月例行停刊外,《中希时报》从创办至今,从未因任何困难停过报纸。”他说,中文是世界仅存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希腊语是欧洲唯一没有历史断裂的母亲语言,能以世界上这两种古老而现代的语言同时传达一种理念、一种声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