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人物肖像

申亮:不忘初心,道术并重

作者:孙淼、石桂蓉

2019/8/13 16:55:19

  今年元月,同学会迎春招待会上,一支穿着传统服饰表演射艺的学生队伍吸引了中外嘉宾的目光。他们正步端方、挽弓如月,举手投足间颇有古风。这是上海大学副教授、体育学院武剑教研室主任申亮关于武术改革的一次亮相――将传统弓术带进课堂,既是中国传统武术技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革新之举,也是在留学生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个中国好故事。

  掷地有声的武术情怀

  深受《少林寺》《南北少林》等80年代武侠电影的影响,申亮从小就立下了习武的志向。高中毕业后,他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修武术专业。回忆当时习武的场景,申亮说:“那个时候对武术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除了作业之外都至少训练3个小时。因为年轻,体力恢复快,第二天照样训练。”但大四时的一次训练课上,他不慎拉断了膝关节内侧韧带,被迫弃武从文。2003年,他报考了上海体育学院,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工作。但命中注定要与武术结缘,在上大的他还是负责教授本科生的武术课程。

  2010年,经过仔细斟酌,他决定奔赴国外继续深造,攻读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中国研究院体育史方向的博士学位。海外学习的日子仍然不能缺少武术。回忆起留学生活,申亮讲述生动而略带伤感:“刚出国的前两年,因为资助很少,要打工赚取生活费养活自己,我就在社区开设武术(太极拳)课程,有时候也会在中小学教武术。受众的文化差异迫使我不断思考如何处理好跨文化教学的方式……回国以后,我便开始申请和建设留学生的武术和传统体育课程,这些在国外的教学经历给了我很多自信和经验。”

  一次在一所基督教中学教授太极拳时,申亮谈到了中国哲学范畴中的“太极”概念和物质起源。课堂上,他突然察觉到学生们的神情有点异常,窃窃私语,便立即停止讲解。通过一番交流之后他才知道,基督教文化是不认同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的。这段经历让他始终谨记,跨文化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对象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从那以后,每次进行留学生的教学工作时,他都广泛查阅相关宗教文化知识和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做好跨文化的教学准备。2017-2018年,他代表上大分会连续两年申请到了SORSA民间外交活动支持项目“在沪留学生太极拳交流与研讨会”,该项目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孕育成了“上海银行杯”上海高校国际学生太极拳友谊赛品牌,吸引了沪上近20所高校、60余个国家先后近400名国际学生参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今年他又策划了传统弓箭文化国际交流体验日项目,他带领的教学团队先后获得上海大学留学生英文课程和上海市教委留学生全英文课程《武术与中国传统体育》的立项。

  化难为简的太极拳教学

  “一直以来,武术教学的体操化,以及过分追求高、准、美标准的教学模式广受诟病。”申亮说。为此,他和团队成员于2014年开始探索传统武术的教学改革工作。他走访和请教了多位从事高校武术教学的专家和民间武术家,并请当代著名武式太极拳名家翟伟传大师为上大学子编了一套简化太极拳套路。这套“简化武式太极拳十八式”不仅简化了传统武氏太极的套路,还融入了一些新元素,更好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太极拳的需求。

  为了深入了解申亮及其团队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笔者旁听了一堂太极拳课。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本功。比如披挂拳的单劈手、横拦手,潭腿的基本腿法,八极拳中六开八招单式等,让同学们在基本功的训练中体会和学习中国武术远击近攻的不同技法,在体能上也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升;第二、三部分主要围绕武氏太极拳的教学内容。在优美而舒缓的音乐声中,申亮老师带领着同学们练习站桩,并复习之前学习的太极拳套路动作,接着是太极拳推手,这也是本堂课最吸引人的部分。在复习了几个定势推手常用招法之后,学生们开始两两分组,进行PK。只见同学们两腿交错面对面站好,膝盖微曲,一手顶住对方的大臂,另一手托起对手的胳膊肘,手掌与胳膊肘同时相碰角力。大家通过所学的太极推手技法,对抗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也被调动到最高点。

  经过三局激战,失去重心或移动步子的同学们,男生被“罚”做20个俯卧撑,女生则做30个仰卧起坐,而胜利一方则被“奖励”15个俯卧撑或20个仰卧起坐。虽然皆有劳作,但同学们很认同这种提高体能的激励做法,不知不觉中也进行了体能训练。

  整堂课下来,大家已满身是汗,却“玩”得不亦乐乎。上完太极课的郭世佳同学告诉我们:“申老师上课非常严谨,他时刻都在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让大家不要跑到地毯外面练习,以防摔伤。”财务管理专业的林奕吟还补充道:“相较于外教的武术课来说,申老师的课不仅简单易学,而且甚是有趣,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武术的认知。”

  中华射艺,再续篇章

  2016年,上海市教委启动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个性化”改革。在中华射艺、舞龙、舞狮、中华跤、短兵等众多的传统体育中,最终申亮的团队选择了中华射艺作为新课程建设的方向。

  射艺是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简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孔子六艺,直到清末才被废除。而起源于唐代的武举考试中有三项都涉及射箭,包括步射、马射和平射。射箭过程中所必备的姿态、礼仪、心力、修养等,都能充分锻炼射手的身心。射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中悠久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可以增加同学们的敬畏感和仪式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比单纯的说教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然而,在学校开展射箭教学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人对射箭运动安全性心存疑虑。“最开始,挡箭墙的设置不是很好,而且管理上有漏洞,偶尔会有箭不小心飞出去,对方场地上的师生很担心自己的安全。”为了加强安全管理,申亮制定了“弓不空放”“弓箭分离”“箭不指人”“统一撒放,统一捡箭”等多项铁律。对不尊重“铁律”的学生,给予警告并进行说服教育。在今年的春季学期,学院对现有的挡箭墙进行了维护和加宽,射艺场地的利用率得到了大大提高,今后射艺课的容量也将得到明显扩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以及与校社团联共同创设的品牌项目“武术与传统体育文化大讲堂”“传统武术进校园”、武术舞台剧展演、校内竞赛和专项等级认定等多种教学手段,申亮和团队一起构建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也因此荣获了 2017年上海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谈及目前面临的压力,申亮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可以加入,使得这一事业更专业,更有活力。

  申亮对未来的传统体育教学工作也有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同学们通过在校期间的武术和传统体育课程学习,不仅能掌握1-2门传统体育技能,而且能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运动文化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更希望他们能为中华民族有这么多灿烂而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而自豪,发自内心地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