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深度思考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2018/6/26 16:03:35

  由我会和上海海外联谊会共同举办、两年一度的“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于5月24-25日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主题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围绕“创新”“人文”“生态”“区域”四个议题,探讨上海对标国际一流,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标准体系和发展策略,为上海“卓越”之路提出真知灼见。

  直击开幕式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作主旨报告,他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介绍了大数据基础设施的现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大数据的总体技术水平,并对2018年全球最有可能突破的前沿技术进行了展望。

  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致开幕词,指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上海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把握全球城市发展规律和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次研讨会凝聚了海内外中华学人对上海未来发展的共同关注,回应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关切。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充分发表真知灼见,积极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言献策。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春雷在主旨报告中展望了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愿景和目标,介绍了上海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的最新情况。

  嘉宾观点

  经济学中提取逻辑的兴起

  萨斯基娅・萨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全球城市概念首倡者

  城市化在不同发展的阶段并不都是尽善尽美。所有全球城市都有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们是全球经济的核心,既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又会有一些极端的威胁,需要去抵抗。我们要准确了解这些全球城市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全球经济,同时也要了解它给我们带来的威胁是什么,因为它们是确实存在的。“提取”概念的提出,就是想了解究竟谁是城市的推动者?在全球城市的范畴中,有哪些机制在运行,哪些是好的机制,哪些又是具有破坏性的机制。

  对标纽约、伦敦:展望卓越全球城市之路

  谭强:海银集团CEO、美国大都会集团原全球高级副总裁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我会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

  如果将上海与纽约、伦敦相比,那么从生活便利度、生活成本、人口结构、职业划分、人才吸引、外资企业落户、金融市场等方面可以看出,上海要成为一个全球城市,不仅地标建筑要适应全球城市,外来人口(包括外籍人士)的生活方便程度还有很多细微处需要改进,更要吸引优秀人才到上海来,要有良性的企业竞争和健康的市场。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未来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及要发展到全球的金融中心,上海的“卓越”之路还很艰难。相信上海到2020年会是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城市。

  迈向“卓越”,必须走区域一体化之路

  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我会副会长

  如果说1990年代还是“全球城市”控制着世界城市网络的话,那么在21世纪,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未来,全球区域将替代全球城市,在整个世界中发挥统领作用。我们团队通过智能识别手段第一次统一标准、统一识别,形成了一张人类历史上最完整的一张城市地图,发现世界上有13811个1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这些城市大致可以分为7类,即萌芽型、成长型、佝偻型、膨胀型、成熟型、区域型和衰退型。通过对城市群发展经验得失进行分析、借鉴,可以对城市未来15年发展得出动画推演,科学支撑上海与长三角城镇群一起共筑卓越的“全球区域”(Global Region)的发展战略。

  循证:一个城市状态的测量体系

  奥坦・赫尔佐格: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

  为一个城市当前状态创建一个测量评估体系,并与其它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这件事很重要,因为这些测量体系为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地位奠定了基础。我们用了220个基本指数建立了衡量全球城市化系统的标准,并对现有的38个城市来进行了评估。这220个基本指标都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通过数据渠道采集信息,可以了解到城市发展的动态趋势,从而区分各个城市的发展进度,洞悉它们在未来发展潜力中存在的差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总体发展路径比较好,但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特别是在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技术的超越在于创新

  武平:武岳峰资本创始合伙人,展讯通信创始人、原董事长兼CEO,我会副会长

  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资本投入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在芯片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但并不是简单的弯道超车问题,因为弯道超车的前提条件是你要快追上对方了,我们现在的差距还很大。我觉得应该首先好好研究一些芯片强国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成功模式是什么。

  中国在4G上贡献了大量标准,参与感很强,进入了领先梯队。5G时代即将到来。5G时代就是人工智能、智能驾驶崛起的时代,很多核心技术已经由中国人提出。我们要制定自己的标准来参与其中,然后和全世界合作。

  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特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王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全球文明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影响力和文化融合力的全球城市。上海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从历史的演进来看,它是从江南文化演变到海派文化,再过度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根基不是西方文化,而是来自江南文化。欧洲早期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是非常崇尚的,科举制度对西方宏观制度产生过影响。这样看,我们对上海的文化应该有文化自信。

  上海应成为文化发展的大源头

  颜海平: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

  当下,以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和交流能力为主的人文教育有了更清晰和重要的历史功能,上海不仅要成为文化的大码头,而且要成为文化发展的大源头,就是要创新、创造,做对的事。在高等教育知识系统的创新和机制构建过程中,培养、锻炼人,使我们的文化发展能够抓住中国经济巨变和科技革命的契机,回答它所赋予的社会意义。

  全球城市应该如何提高吸引力

  竹中平藏:日本原经济财政大臣,庆应义塾大学荣誉教授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所有的国家、地区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当今世界,创新技术不断发展,把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这个过程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未来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力到底有多丰富。两点非常重要,一是社会活动的自由度,人应该在这个地方享受自由的文化,自由的艺术,自由的行动和自由的言论。二是文化和艺术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无论贫富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

  打造长三角大交通联动发展格局

  俞光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会副会长

  长三角轨道交通的联动规划设计尤以科学前瞻为要。上海现在提出了一网多模的3个一千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一千公里中心城区地铁,一千公里城际轨道快线,一千公里有轨电车。这个规划到2035年应该会实现。其次要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一个大的轨道交通网络。最后要打造区域内长三角互联网平台,创新乘客出行服务体验。上海申通地铁两年前和长三角地铁联动,设立了长三角地铁领导圆桌会议,地铁先联动,公交随后纳入进来,让城市在交通信息、交通移动支付、乘客需求等方面都互联互通。

  理顺城市发展目标和终点开放性的关系

  陈建军: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杭州成为一个创新城市,靠的是三方面互动:自身的城市文化和历史沿革;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政策开放性和目标确定性;这是我们讨论杭州经验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杭州地域文化特征有3个:一是天人合一,宜居之城,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二是开放城市的历史渊源。杭州是一个地方文化比较弱势和低姿态的城市,这是开放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三是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杭州具有内在动力的地域创新精神,其发展目标始终保持“终点的开放性”,并不断迁移。

  深圳创造的借鉴意义

  唐杰: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

  深圳在创新方面有很多做法,最主要的在于有为政府。有为政府的核心在于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为企业创新保证一个公开竞争的条件,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企业创新面临巨大风险,深圳政府过去20年建立的规则,一是支持非共识创新和站在巨人肩上,二是湿地效应与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深圳一直在学习上海、北京,正在加快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快速建立若干新型大学和新型的研发机构。

  廿年风雨聚力始终坚持初心

  创办于1998年的“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走过了整整20个春秋。历届研讨会始终坚持国际视野、国家需求,选题紧扣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重心,力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商大计,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了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成果,成为上海汇聚全球智慧、助推自身发展的品牌活动之一。

  应势而生,独树一帜

  20年前,邀请海内外高层次专家的国际研讨会在国内还不多。我会顾问、上海旅游局原局长王乃粒,曾担任同学会第五届副会长,亲历了研讨会创立的始末。他回忆说,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基本国策,上海也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时任同学会会长的谢希德提出,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要发挥人才荟萃、科技领先的优势,为科教兴市做出贡献。而我们欧美同学会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有所作为。从1996年开始,同学会就着手筹备“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并经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决定上海海外联谊会与我会共同举办。

  创立伊始,研讨会就确立了“坚持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坚持海内外中华学人与国际著名学者相结合,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坚持引进新理念与带来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宗旨,既区别于其他的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研讨会举办几届后,由于出席嘉宾层次高、议题重大、有前瞻性、报告水平高、效果明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科教兴市战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0年,研讨会引进了“自然资本论”的新理念,邀请《自然资本论》的作者埃・洛文斯和亨・洛文斯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自然资本的理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机遇》的报告。为配合他们的报告,组委会提前翻译出版该书,并在会上推出。这本书出版之后,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和市委副书记孟建柱曾在多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各级干部阅读这本书。

  王乃粒学长回忆说:“有一次我去参加会议,徐市长让我讨论自然资本论,我好奇地问他怎么会提到这个话题呢?他说我们在党校学习,刘延东同志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看这本书,而且在会议上脱稿讲了一刻钟。崇明开发之后,上实公司要求中层干部以上人手一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也把《自然资本论》作为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2002年,研讨会着力寻求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不仅邀请了费孝通、吴良镛、郑时龄等国内知名专家作理论探讨,而且还推出美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头人物雷・安德森的名著《迷途知返――朝向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模式》的中译本,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国际视野,国家需要

  研讨会的举办,从一开始便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国际视野,二是议题具有前瞻性。

  徐匡迪、成思危、费孝通、韩启德、厉无畏、严隽琪、陈竺、华建敏等国家领导人,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以及时任上海市领导唐登杰、屠光绍、沈晓明,现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等先后在会议上作基调报告,时任上海市主要领导黄菊、王力平、孟建柱、罗世谦、杨晓渡、沙海林等同志曾会见与会嘉宾。

  每届的研讨会选题都关乎上海目前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邀请国内外有关著名专家共同探讨,成果丰硕。

  1998年首届研讨会上,战略性科学家江上舟和大会嘉宾――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启元相识并牵线搭桥,为中芯国际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2006年研讨会上,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提出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建议建立气候交易所,会议专报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其设想已经变为现实;在同届研讨会上,日本亚洲城市环境学会理事长尾岛俊雄提出充分利用黄浦江水作为上海世博园区供冷供热系统冷却水的建议,亦被2010上海世博会采纳。

  2010年研讨会上,日本众议院议员、原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在关于清凉夏装的倡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2012年研讨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董事会前主席贝恩德・埃森布来特关于德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和培育方式让与会者前瞻性关注“工匠精神”的重要力量。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老龄化和生命历程部主任约翰・比尔德关于“老龄化、创新和城市”的建议为上海解决老龄化城市问题提供了对策。

  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主任潘建伟在研讨会上披露我国即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卫星的消息,受到各界媒体的高度关注。

  2018年,关于“长三角一体化行动计划”的重要信息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发布的全球最全城市样本地图,将研讨会成果推向了更高的水平。

  深交朋友,扩大影响

  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与会者及其所在机构扩大交往创造了机会,也为同学会乃至上海各界广交、深交了各领域海内外朋友提供了良好契机。

  2008年的研讨会上,前伦敦市副市长约翰・路思就“金融危机应对”和“上海如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许多好设想,后经研讨会组委会牵线,约翰・路思多次在上海市发改委和参事室等单位演讲,被聘为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并被上海交大聘为荣誉教授,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继续出谋划策。

  “同学们好!我是欧美同学会第二批会员。”在今年大会的主旨报告上,徐匡迪学长一句简单的开场白,让全场掌声雷动、倍感亲切。从1998年第一届开始,徐匡迪学长一直关心着“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这个同学会的品牌活动,先后3次为大会做主旨报告。

  今年的大会嘉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全球城市概念首倡者萨斯基娅・萨森,是第二次出现了研讨会的发言席上。2004年,她就曾受大会邀请,为“上海面向国际化――塑造城市形象与精神”进行演讲。当主办方将当年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她时,她大为惊喜,与上海的感情又加深了一步。

  随着研讨会逐渐成为一个品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华社等各主要媒体及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的报道更加广泛深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在每届研讨会后,同学会都会将大会嘉宾重要意见建议整理后报有关领导参阅,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十年风雨聚力,“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从无到有,将助推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作为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初心,不断发展提高,一直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