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深度思考

文化外交的蕴意与实现路径

作者:见霏

2018/2/6 17:19:56

  迪士尼、机器猫与歌德学院――外交中的文化软实力不容小觑

  美国的迪士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日本的机器猫、德国的歌德学院、俄罗斯的普希金学院、英国的British Council、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时尚等,或家喻户晓,为普罗大众所喜爱,或享誉全球,被各国精英热捧。它们不仅成为传播本国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在推动本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文化互动和人文交往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除了输出之外,吸收与运用也极为重要。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非洲不少部落文化的符号比如图腾,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比如流行服饰当中,还有对非洲原生态音乐的借鉴与发展等等,为其文化外交助力良多。

  长期以来,我关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外交中的语言推广和形象代言。因为,语言除了是思维的模式、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载体。而形象则是文化的高度具象或抽象的结果,成功塑造的形象具有过目不忘、易于传播的效能。

  从语言推广来说,法国非常注重法语在国际社会的传播。1883年,法国建立了法语联盟,以促进法国殖民地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语教学活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法语联盟已经形成一个遍及全球的教学网络,在全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40个法语联盟,接收了近4万名学员。所有的法语联盟都坚持采用不同的形式介绍法国文化,并致力于同所在国开展文化交流。法语联盟的设立和运行主要接受法语联盟基金会的监督,其办学章程中规定的,诸如理事会的工作不取报酬,不介入当地的政治、宗教和种族争议,与一所当地大学结为合作伙伴等条款,确保了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它颁发的学习证书得到了法国国民教育部的承认,也获得了一些欧洲组织,如ALTG(欧洲语言测试协会)的认可。这为法语联盟推广法语地区文化和“文化交流计划”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从文化外交的形象代言来说,与中国的大熊猫相比,日本的机器猫则更具时代性和文化性,运作也非常成功。1979年,《哆啦A梦》在日本首播,播出后随即掀起热潮。时至今日,“蓝胖子”在全球35个国家播出过,包括美国。2002年,“蓝胖子”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十大“亚洲英雄”之一,是唯一一个入选《时代》排行榜的日本虚拟角色。为此,日本发动并开展了所谓的漫画外交,试图运用动画片和漫画书向世界推广日本文化,设计的内容真可谓“老少咸宜”。2008年日本外务省任命“哆啦A梦”为日本史上首位“动漫文化大使”,2013年“哆啦A梦”又成为日本申办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特殊大使”。时至今日,从凯蒂猫到“蓝胖子”,从《铁臂阿童木》到《千与千寻》,这些动漫在征服各国观众的同时,也为日本的国家形象塑造,以及旅游和外交事业发展立下了显赫战功。

  可见,文化外交是当今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从“乒乓外交”到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与特色

  谈到中国文化外交的典型案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于1971年4月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对改善中美关系进行试探性接触,即所谓“乒乓外交”。结果“小球震动了大球”,两个月后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两国关系的正常化铺平了道路。可以说,文化外交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之间20多年的持续对立,为双方的国际战略调整作出了贡献。实际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就运用“烤鸭外交”,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使中缅边界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成为运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此类问题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也是流传于外交界的一段佳话。

  当然,文化外交不是一段段佳话的汇编,而是有思想指导和完整框架的政策实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国内积极推动文化的保护、复兴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在国际上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至2007年,中国与123个国家签定了有效期5年的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43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与世界数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联系,涉及文学、艺术、文物、图书、博物馆、广播、卫生、教育、工、青、妇等诸多方面。每年经文化部批准的文化交流项目有1200多起,22000多人次。通过与不同的国家协议举办互惠的“文化节”“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等活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增加了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成为巩固中国与相关国家友谊的重要途径。

  除了奥运会、世博会这两个重大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之外,汉语言的推广和孔子学院的创办更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意义,已经成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至2015年12月1日,国家汉办在13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125国(地区)共500所,其中亚洲32国(地区)110所,非洲32国46所,欧洲40国169所,美洲18国157所,大洋洲3国18所。孔子课堂设在72国共1000个,其中亚洲18国90个,非洲14国23个,欧洲28国257个,美洲8国544个,大洋洲4国86个,极大增进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国务院侨办、文化部等部门也积极筹划各自职能范围内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都教授中文课程,其中大学2300余所,中小学增设汉语课也成了新的趋势。中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目前已经达到330多所。作为国家级汉语水平认证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至2004年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的87个城市设立了考点,在国内30个城市设立了52个考点,参加考试的人数累计37万人次。

  新时期我国文化外交的规模持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对外文化关系进一步加强;在98个驻外使领馆设立了文化处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中国文化建设和阵地建设不断加强,为文化外交工作向纵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外交工作越来越着力于宣传我国文化价值理念,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文化外交越来越得到重视,手段日益娴熟,方式日趋活跃,中华文化品牌效应显著增强。可以期许,我国的文化外交必将在总体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中国特色。

  发展我国文化外交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关系。在跨国际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走出去”,让世界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文化传统特质,这是当前我国文化外交的重点。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国文化在未来全球文化版图上占据一个有影响力的地位,否则,将难以达到文化外交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失去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国家的文化身份认同。但是一味强调“走出去”也有弊端,似乎有着过于明显的“扩张意图”,这一点常为国际社会所曲解和诟病。因此,我们也要加大学习力度,把国外的优秀文化“请进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大胆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以之作为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新鲜要素,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有国际性和现代化色彩,从而更好地获得世界认同,转化为软实力。比如,孔子学院除了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之外,也要有“学习意识”,况且,孔子也说过“教学相长”。以孔子学院为载体,适当引进外国文化,互相学习与欣赏,何乐而不为。歌德学院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他们很注意请中国的诗人、作家群体去德国交流,加强中德双方的互动,让双方的利益相关群体都有意愿参与到交流过程中去。

  二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谈到中国文化,很多人都会强调“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明”,诚然,我们有非常伟大的古代文明,但我们不能总活在古代。现当代的中国文化成果在哪里?我们今天的发展在哪里?实际上,很多当代的中国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同样出类拔萃,但他们缺少展示的平台。比如,莫言的文学作品,一开始并不为国内所重视,经由意大利、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的翻译、推广,赢得了国外学者的认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据不完全统计,他的作品现在已被译成40多种外国语。所以,我们不能言必称孔子或者老子,要对中国今天的文化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是政府主导与民间交往的关系。对比中欧间的文化交流,欧洲更倾向于民间交往,重视人与人的沟通,这是保持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方式。中国当前开展较多的是官方主导下的文化交流项目,这样容易带来一定的生硬感和疏离感。有时候会形成场面上很热闹,微观上不走心的尴尬局面。我们常常讲的美国的“三片”:薯片、大片、芯片,就是从个体上抓住人心、功能上输出文化的成功样板。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更广泛的民间交流,通过政策法规杠杆等,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作走向世界。通过“长流水、不断线”的文化外交,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增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相信任,扩大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互相了解,巩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统友谊。

  (作者: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本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