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封面故事

黄震院士:睿智务实的科学家

来源:人民网 作者:徐帆

2020/12/18 13:01:11

  黄震,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讲席教授。长期从事车用能源、发动机燃烧和大气污染防治研究。1991年10月至1993年4月,赴日本群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9月到1996年3月,在早稻田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06年以来担任教育部动力机械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3项,出版专著3部,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各1项。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11月22日,2019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公布,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讲席教授黄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深耕发动机燃烧研究三十多年,以科学家的敏锐与执着,在国际上创建了发动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他以智者的前瞻与视野,为国家能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做科研,要有让别人follow me的科研意识”

  黄震1978年9月进入交大学习,先后师从我国第一台万吨轮主机总设计师、著名学者李渤仲教授和燃烧专家张连方教授。在导师宽松、自由、活跃的学术环境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科学研究的海洋自由翱游,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思绪,为自己今后的科研工作淀积底蕴,黄震在回忆他的求学经历时,眼镜后面透射出一种学者的深邃与坚毅,“在大学的求学中,最重要的是使自己意识到,要有自己的idea,不能老跟别人走,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有让别人Follow Me的科研意识!”。从他求学、立志时起,这种学术理念和学术自信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

  在一次博士论文实验中,黄震偶然发现了燃油溶气雾化的新现象。科学研究的敏感性使他紧紧抓住这一偶然发现的现象,不断深入探索,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突破口。他揭示了喷孔孔内流态及其压力分布对气液两元燃料雾化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气爆雾化新概念。由此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黄震创建了发动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阐明了燃料特性与着火、燃烧、排放和热效率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通过燃料设计,实时调控化学反应路径与着火时刻,解决了均质压燃着火控制与负荷范围拓展的技术难题,克服了传统内燃机燃烧理论及燃料单一理化特性的局限性,他进一步攻坚克难,成功开发出了新型智能燃料发动机。该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燃料设计已经成为各种先进燃烧模式着火时刻与燃烧速率控制最通用的方法”,有力地推进了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发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被授予国际燃烧学会Fellow。

  “做科研,要有服务国计民生的责任担当”

  我国石油紧缺,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供应安全是国家重大课题。针对我国发动机节能减排和燃料多样化的重大需求,黄震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系统深入开展了二甲醚、天然气、生物柴油、煤制油、甲醇、乙醇等代用燃料发动机研究,发明了系列发动机燃料多样化关键技术。然而,科研成果从研发到应用落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不甘心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黄震下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路来。作为国家863课题负责人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黄震积极倡导和协调组建产学研研发团队,形成了燃料生产、发动机、整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通过十多年研发,使得我国二甲醚汽车无论在专利、标准还是产业技术上均已处于国际领先。二甲醚汽车在上海147路公交车一经“华丽亮相”,就在国际替代能源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和高度评价,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奥拉在他的专著《跨越油气时代》中,将黄震团队开发的二甲醚汽车作为国际二甲醚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基于喷射、雾化和燃烧技术发明,黄震及其团队还成功开发了天然气、生物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系列发动机,应用于汽车和船舶动力,有力推进了我国内燃机石油替代技术进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际清洁燃料成就奖。

  “做科研,要有服务国计民生的责任担当”,这是黄震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针对我国灰霾和大气PM2.5污染治理,黄震提出了发动机缸内燃烧到大气PM2.5形成的全历程分析研究方法,揭示了燃油特性、燃烧过程对颗粒粒径分布、形貌结构、化学组分和氧化活性等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喷射管理的发动机颗粒物排放控制新技术,应用于移动源PM2.5治理。黄震在自己的实验室楼顶建起PM2.5监测站,他也是最早通过提案建议国家关注PM2.5的全国政协委员。自2011年以来,他基于研究成果,几乎每年都会针对环境保护递交提案,每篇提案都凭借前瞻视野发现问题,并给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促进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PM10至PM2.5、全国低硫柴油和汽油的推广使用和车用柴油和普通柴油标准并轨。

  深耕发动机燃烧研究三十年以来,黄震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紧贴在一起,这些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发动机节能减排和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为我国从发动机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作出了贡献。

黄震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梅秋武摄)

  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好“三座桥梁”

  谈及技术转移,其成功与否,离不开一大批专业从事科技服务的技术经理人。黄震将其比作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座桥梁。但他指出,技术经理人不是一般人想象的中介“牵线人”概念,而是更高层次的技术经理人,他们不仅需要对技术的发展趋势、技术成果价值有非常独到的判断,还要有非常扎实的经济知识支撑,具备融资的魄力。

  第二座桥是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也就是科技成果的孵化模式。一项科技成果要最终形成产品,产生效益,通常需要对实验室成果进行培育、孵化和产业化,这就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黄震希望培育一大批高层次技术经理人和民营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机构,“他们能‘无孔不入’,到处找技术成果进行孵化,这样就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技术转移的信息与服务平台是第三座桥。黄震认为,在国内技术转移市场上,基于大数据、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手段的技术转移与服务新模式、新方法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因此,他建议打造“技术转移阿里巴巴”信息与服务平台,形成技术拥有者、技术需求者、技术服务者、资本拥有者组成的四合一市场,为技术转移各方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技术评价、中试孵化、投融资、技术交易等综合科技增值服务,将技术转移打造成产业,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网络重要节点。

  “做年轻人的良师益友”

  凭借在科研工作上的开拓与创新,黄震的周围集聚起一批青年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的黄震更有过人之处,他特别强调以事业发展来凝聚人,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每一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在为学科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在黄震的人格魅力影响下,来自清华、天大、浙大、吉大、大连理工等的优秀人才纷纷加入黄震团队,形成了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的人才高地。三十年来,黄震已培养博士、硕士、博士后近百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很多学生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也有的在重点领域企业担任总工程师、研发负责人等,在国家的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

  正是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正是有睿智务实的学者风范,赢得了科技战线上的崇高荣誉;黄震以孜孜不倦的辛勤培育,结出了生机盎然的累累硕果。

  引才要引心,应体现人文关怀

  黄震认为,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竞争力,现在各地都非常重视人才招引。可能讲到招引人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给高薪来吸引人才,但薪水只是一个方面。对人才来说,可能更关心的是到了这个城市有没有能够成就事业的平台。

  在交大负责人才工作时,黄震一直提倡要打造良好的人才平台,让人才引进后能够首先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同时也在更大范围作出贡献。这个平台包括方方面面,比如说与科研相关的设备、设施、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也包括一系列激励机制等,首先就是要激励和满足人才的事业发展心。

  在黄震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人才的情感和需求。高素质人才并不是不食烟火的,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在工作事业上放手拼搏。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医疗条件保障、孩子的教育等老百姓都关心的事情,这些日常的关怀最能体现出对人才的关注与重视,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加深高素质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