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封面故事

涂善东:一心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卞姬

2020/4/2 13:37:05

  涂善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会常务理事、华东理工大学分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1990年至1993年,受邀担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职;2001年11月,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06年6月至2015年7月,担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就在参加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第二轮评审的前几天,涂善东给85岁的母亲曾纯英发微信:“妈,过几天我要去‘考试’了,这次‘考试’可不一样,还要答辩。”寒暄几句后,母亲叮嘱回复他说:“到北京考试要几天啊?别紧张,注意身体健康!”

  11月22日,这场特殊的“考试”最终揭晓――涂善东当选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路走来靠勤奋

  祖籍广东大埔,在客家山区福建永定出生长大的涂善东,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

  1961年,涂善东出生在永定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涂家三兄弟,涂善东排行老三。父母亲都是教师,从小涂善东便跟随母亲,辗转于永定下洋月流、太平、东洋、初溪、大溪联和等地并就读小学,在下洋中学与峰市中学度过青少年时光,直至考入大学。

  儿子懂事又孝顺,母亲曾纯英说,以前家里很清苦,为了补贴家用,涂善东会帮忙采茶青补贴家用,“帮人采一斤一分钱,为了多采些茶,他采到手泡都破了,我劝他不要去了,第二天他又背着我偷跑去了”。

  涂善东从小酷爱读书,“有时在房间里读书,劝他下去活动活动,死活拖他都拖不出去。”母亲说,和其他孩子爱玩耍的天性不同,每逢周末,涂善东总喜欢待在屋里看书。在案头,他写下“学海无边”等字句,勉励自己刻苦读书。

  涂善东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同样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涂善东曾在大溪联和小学读书,当时的民办教师陈正昌对他的印象极为深刻。“那一届学生,是我教过最好的一届!他品学兼优,作业写得都很工整。”谈及涂善东,陈正昌一开口便是满满的自豪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父亲涂祥生时常勉励儿子的话。父亲的言传身教,为涂善东的人生打下了很深的底色,也一直支撑着他不懈努力。“他并不是什么天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都是后天的勤奋、刻苦、自律,并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努力。”谈及儿子成功的秘诀,涂祥生说。

  实际上,涂善东一直酷爱绘画,早期是作为一门手艺来学,以备上山下乡谋生之用。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还在读高一,提前参加了美术专业的考试,然而龙岩地区800多人报考,仅2个名额,结果名落孙山。至1978年春节,他的一位叔叔说,画画是雕虫小技,科学技术才是国家之需,也能更好造福人类。可别小看了这句话,它给科学迷宫送进了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不过当时却难坏了涂善东――一是不舍心爱的绘画,另外离高考只有几个月了才改报理工科。

  结果,涂善东在1978年高考时,英语100分考卷他只考了7分,数学也考得很不理想。然而他自知先天不足后天补,因此他以惊人的毅力不断追赶。

  大学里,他早晨顾不上喝稀饭,买个馒头便边啃边往教学区赶,在校园里找个僻静的地方,专心致志地朗读起英语来。中午从不休息,深更半夜翻墙入室是常事。夏天,在蒸笼一样的教室读书做题,全不顾大汗淋漓。

  第一个寒假,他是在英语的重重包围中度过的:室友们回家了,宿舍成了他的一统天下,他把英语单词贴得满墙都是,在每天10几个小时的读读写写中送走岁尾,迎来年头。第二个学期,他的英语已与基础最好的同学并驾齐驱了。在1年后的化工部数学统考中,他以全校前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一等奖;4年后,他以全校英语最高分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他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间的成果也都赢得了国内、国际学术界对他的关注:

  获得博士学位不久,西南交通大学孙训方教授邀请他前往该校应用力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9年11月,由他主持的全国化工机械暨压力容器青年科研工作者研讨会开幕,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主席R.Nichols博士发来贺电:这是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举,世界青年学习的榜样。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应用材料技术系主任Rolf Sandstrom教授也在此时两度飞鸿,邀请他担任客座科学家。于是他于1990年10月踏上了赴瑞的旅程。

  相见时难别亦难

  1993年,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自扬子江畔飞到地球的那一边。母校南京化工大学领导向涂善东发出了急切的呼唤:学科建设与发展用人迫在眉睫。

  涂善东决定回国服务的消息一传开,认识他的人理解的少,惊讶的多,当时自费出国又选择回国的人实在太少,而国内外条件差别也实在太大。最感到惋惜的要数他的合作者Samuelson教授。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涂善东以在高温结构强度设计和寿命评定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改变了焊接结构蠕变失效研究长期难以突破的局面。与涂善东的合作,给瑞典的合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Samuelson教授背后夸他说:“是难得的人才,交给他什么项目都能做得很好。”

  蠕变研究,在瑞典已有近百年历史。然而这对于涂善东来说,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短短半个月,他发现早在70年代瑞典就针对焊接管道进行了难度很大的高温蠕变试验,但苦于当时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有所突破,于是他提出了基于损伤理论的计算机模拟方法与实验技术相结合的方案,并很快得到瑞典高温蠕变寿命项目委员会的肯定。

  研究成果一出来,马上在欧洲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他应邀到多个国家讲学。在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时,遇到德国尤里希原子能研究所核材料专家H.Nickel教授。教授一再邀请他去德国原子能材料研究所工作,但被涂善东婉谢了,因为他已决定了回国。

  回国的决定实际上不是一时的热忱,更多是长期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国家召唤的结果。涂善东的祖父是早期同盟会员,为辛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教育救国致力开拓民智、为抗日战争鞠躬尽瘁至逝世,他的母亲是新加坡归侨,一辈子致力于乡村教育无怨无悔。1991年5月,涂善东应邀从瑞典回国参加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加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大会期间,他和其他5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作为90多名获奖者代表,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2年11月朱?F基访问瑞典期间,他又作为海外科学家代表受到亲切接见,朱?F基殷殷嘱咐:早日回国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正是前辈们的感召和祖国的需要,促使他义无反顾回国服务。

  涂善东说:“国外再好也没有家的感觉。作为工程科学家,成果不但要学术界叫好,更要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的建设与发展能给我更大施展才能的天地,尤其是,为生我养我的祖国做贡献给了我更多的充实感、自豪感”。1993年8月,他踏上了归途。

  高温专家的“妙手回春”

  涂善东国外归来,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可还是从前那个涂善东,朴实、勤奋、赤诚、平常心。

  他承接的第一个任务是“南京长江大桥盐酸槽车恶性泄漏事故原因的分析”,当时公安部门和社会公众均对此十分关注。他全面负责现场取证、断口分析、计算校核,连续苦干了4天4夜,终于查明了事故原因,提出了保障大桥安全的对策。

  他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人感动。他承接的第一个有经费的项目是高温炉管异种钢焊接接头的失效分析,经费仅4500元,为了节省经费,他舍不得用价格较高的线切割取样,而是靠自己体力用钢锯条来完成。通过分析,他提出的对策保障了此后高温炉管焊接的安全可靠性,创造的效益远非这点经费可比。

  涂善东说:“我们实际上也是医生,工厂的医生。设备是否能用、能用多久、负载能力有多大、哪里有问题,我要开出‘处方’,如果处方不对,任何一个设备或管线发生事故都将是灾难性的。”事实上,在高温高压下化工设备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领域,涂善东做到了名医般的“妙手回春”。

  扬子石化公司制氢转化炉发生事故,按常规,炉管得全部更换。涂善东运用损伤力学理论结合现场检验,诊断后指出,只需部分更换,关键部位还可以保留,为工厂节约经费1000多万,确保了设备安全运行到寿命终了。

  燕山石化公司的高压聚乙烯换热管,要承受高达2700个大气压,出现了许多缺陷,严重威胁企业安全。涂善东参加了该换热管的可靠性评估,开出的“处方”是可以继续在原压力下运行3~4.5年。这薄薄的几页纸的“处方”,为工厂一年创造效益1个亿以上。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含缺陷高温结构安全评价技术还先后被应用于加氢反应器、重整反应器、聚合反应釜、裂解炉、催化裂化再生器、焦炭塔、焦化炉、SS管线等关键石化装置,避免了相关设备的不必要修复、报废,延长了关键设备的安全服役周期。

  向科技前沿再冲刺

  2001年3月,华东理工大学向教育部推荐了多名专家,作为该校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列入长江学者计划的特聘教授候选人,涂善东是其中的一个。

  “长江学者”的选拔既严格又高规格。评委清一色由院士组成,第一轮由58位院士初评,第二轮由杨振宁、朱光亚、韦钰等7位中外籍院士终审。结果,涂善东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专家院士公认的合适人选。

  多年来,涂善东一直致力于高温构件设计方法和结构完整性理论的研究,并作为学科带头人领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温材料与强度委员会,在高温强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国际同行认为是“世界蠕变设计领域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和“世界级科学家”。

  从1997年开始,35岁的涂善东便已担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学与科研管理也已得心应手。但根据当时教育部规定,一旦入选长江学者,一律不再担任行政职务。

  从学术研究步入仕途易,从仕途返回学术研究难。在又一次人生抉择面前,涂善东选择了向科技前沿再冲刺。

  高校领导,全国不少于5万,长江学者,当时仅有400余人,涂善东知道国家更需要的是什么,正如他在就任华东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所说:“是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造就了新一代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需要,造就了我。正像黑白子中的任何一颗,只有被围棋高手下在关键的地方,才会显出它的特殊价值。”

  确实,在此后涂善东获得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天地。他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创建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同时教书育人,倡导全面工程教育,引起国内外同行积极反响。他先后培养了博士40人,多名学生和助手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批学生成为了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

  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万台承压设备事故率持续下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成果拓展应用于世界最大压力容器CAP1400安全壳、航空发动机、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系统、新一代火箭发动机等关键装备或部件的自主研发,保障了相关领域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作为我国化工机械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58岁的涂善东坦言,对自己而言,成为院士无疑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刻,面向未来,未来已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会在有限的生命里,继续完成我在高温高压装备领域的使命,这其中有许多是我此前作过的承诺,比如保障高压反应器、核电装备、航空发动机等的高可靠性制造。”

  而在一些新兴工业领域,如液化天然气(LNG)工业、氢能工业、新型煤化工等,作为一名教师,他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考虑到人因失效事故比例增加,我也一直在倡导智能工厂的底层技术,如极端工况下的智能传感技术、失效评价专家系统等,这方面也有赖于更多青年人才的贡献。”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倡导全面工程教育,认为工程为人人,人人也应知工程,并对工程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涂善东院士再次倡议:工科毕业生也应像医护工作者一样宣读誓言,为此他亲自草拟了誓言:

  “工程所系,社会福祉,人民安康!

  在即将步入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时刻,

  我决心恪守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谨庄严宣誓:

  公众安全,永在首位;

  履职专业,精益求精;

  言行如一,惟诚惟信;

  进取不懈,矢志创新。”

  他表示,工程与医学一样生命攸关。仅2018年,我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9万起,死亡3.46万人。数据虽然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安全事故带来的破坏力依然极大:不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受害者本人和家庭造成重大损害,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恶劣影响,还引发了民众的不安情绪、对公共安全的不信任,同时也严重干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

  因此,他呼吁我国的大学教育要强化职业伦理的“底线教育”,希望每一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工科大学生们:谨记使命,安一方乐土,定四海青山!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福建日报》《国际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