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封面故事

从华尔街到中国资产证券化事业的冲浪人生――访清华大学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中心副主任郭杰群

作者:袁源

2019/8/13 16:40:03

  多年来,郭杰群常常回忆起1996年,老师易纲教授在印第安纳大学校园餐厅里请自己和师姐一起吃的那顿午饭。在那次聚餐,易老师说:“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国”。

  当时,易纲在美国过着安逸而平静的学者生活。在跟郭杰群讲下这句话时,易纲已经做出决定,回国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自此,易纲从金融学者到后来的央行掌门,在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坚定的改革派身影。

  “这么多年来,老师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2014年,郭杰群决定在国内落地创业,从容转身,书写家国情怀。

  专业领域的卓越建树,让郭杰群格外繁忙。目前,郭杰群既是创业者,还是清华大学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中心副主任、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资产证券化专委会顾问、地方政府的顾问……

  身兼数职,郭杰群常需要在各地奔波。作为一名有持续的理论思考并拥有在房利美、瑞信投行、对冲基金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专家,郭杰群最大的希望却是推动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专业且健康地成长。

  正如郭杰群在其专著的自序中所言,“尽我所能推动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健康成长是我的心愿。也许多少年后,回首曾经付出的努力,却发现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人生之所以有意义和充实,不正是那一份情怀和奉献吗?”

  牙医理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留学大军直线上升。1995年,在不断涌动的期待探求世界的留学生大潮中,有郭杰群的身影。

  那一年,研究生毕业的郭杰群带着100美元,从上海搭乘飞机,去往1.2万公里之遥的美国印第安纳州。在印第安纳大学,郭杰群第一次见到经济系的老师易纲。此后近一年时间,郭杰群跟随易纲担任助教、兼做一些翻译工作。老师易纲决定回国的时候,郭杰群仍未完成学业。在印第安纳大学,郭杰群正试图用自己的数学基础与经济学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交叉。

  “我本科是数学系。数学是一门工具,所以希望读研究生时能从事一门既有意义又依赖数学分析的学科。经济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就是既基于数学工具又重视对社会经济现象分析的一门特别有意义的方向。”

  对于这段在美留学经历,郭杰群的收获不仅限于学术知识。“在研究生训练中,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比如,如何对一个问题进行有效地逻辑分析与推理,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生时期的方法论训练非常重要。”学术能力与方法论的积累,让郭杰群得以在学界、业界游刃有余。博士尚未毕业,他已经有两篇论文发表,两篇论文被顶级期刊接受。

  2000年,在纽约州的康宁小镇,郭杰群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超过165年历史的康宁公司有过多个“首次”和“第一”,这家美国玻璃业巨头曾经在1879年最先发明并制造出玻璃灯泡,使爱迪生的发明成为现实;也曾于1947年,最先发明并大规模制造出电视显像管,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1970年,康宁最先发明并制造出世界第一根光纤,使光纤通信得以广泛应用。在那里,郭杰群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入市场部做行业预测。工作不久,郭杰群第一次看到了资本市场的残酷。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直接摧垮了光纤通信业,康宁股价一路狂跌,百年王者遭受重创,康宁一度濒临破产。面对康宁的不确定性,郭杰群开始寻求新的方向。房利美曾经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公司,作为美国房产信贷的头号公司,是众多经济学博士向往工作的地方。郭杰群想到了房利美。

  房地产是特殊的行业,从经济系毕业的郭杰群并没有房地产的经验。“外行”的他敲开房利美大门的那块“砖”,是他在博士期间研究的有关牙医补助的课题。这个获得美国统计署科学基金的研究,旨在从error-in-variables(具有错误信息的变量)中通过数学处理推演出变量的正确函数分布,从而帮助联邦政府对纳税人医疗补助有正确的规划。该理论在房地产信贷按揭领域,应该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郭杰群认为。

  但他清楚地记得,在他还在展示论文的中途,房利美的招聘负责人竟然离席了。“毕竟是不同的领域,可能是没希望了,”郭杰群心里暗想。不过,在随后的一对一面谈中,郭杰群还是将此研究的理论意义在按揭工作上的潜在作用做了进一步阐述。随后,郭杰群拿到了房利美的offer。2002年,郭杰群从安静的康宁小镇走向繁华的华盛顿特区,开始在房利美做按揭信用风险分析。

  在房利美,郭杰群参与公司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和验证,设计了基于严重逾期概率的按揭收购指数,开发了房产按揭贷款违约等一系列模型,不少模型至今还在房利美被使用。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考虑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而房利美正是人行当时对接交流学习的一个机构。在房利美两年之后,郭杰群收到来自华尔街猎头的问询。华尔街是任何金融业内工作者神往的地方。在那儿,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进华尔街

  郭杰群语速很快,这是他从华尔街带回来的习惯。在美国待了19年,郭杰群职业生涯中的10年是在华尔街度过的。2004年,郭杰群来到纽约,走入华尔街,进入全球顶级投行瑞士信贷。

  进入投行,意味着高起点、高薪水。但随之而来的,也有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华尔街工作的气氛很紧张,交易员生气时会直接拿起电话摔出去。”这些在华尔街主题的电影中常看到的略显夸张的场面,在真实的华尔街的确会上演。

  在投行的那些年,郭杰群的工作节奏通常是这样的: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从新泽西的家中搭火车去纽约,晚上10点多收工,再坐火车回家。“在房利美,七八个人做的事情,到了瑞信,是一个人要做的工作量。”

  高压力、高强度,是每一个投行人士的日常。这些日常中,郭杰群创造的成绩并不寻常。在瑞士信贷交易策略和研究部门,郭杰群的团队连续4年被《机构投资者》评为全美资产证券化和按揭量化模型的最佳研究团队。美国的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商业周刊》上,常能看到这个名叫Jay Guo的华人主管对于交易策略、量化研究方面的真知灼见。2007年,他所做的有关新《破产法》对房地产行业影响的研究,引发美国社会热议。当时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也曾引用该报告的结论。

  不到两年时间,郭杰群被提升Director(总监)职位。华尔街机构中的华人高管们有个封闭的协会――华尔街华人协会。当初,协会只有不到60名成员。“促进中美金融交流一直是协会成员的心愿。”2007年,郭杰群在瑞信接受央视《东方时空》采访时说道。2008年,协会组织了8位华尔街华人高管回国交流,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时任中国投资公司总经理高西庆、时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李克平、时任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主任(现任北京市副市长)殷勇、时任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肖风等中国金融界高层会面。

  再次见到老师易纲,郭杰群与其他成员与他谈起了当时美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严峻局面,并传递了很多来自一线的市场信息。随后,8名成员又迅速返回纽约“救火”。

  危机来了

  郭杰群并没有想到,回到美国要救的那场“火”,在2008年延烧到了相当令人错愕的程度,最后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

  山雨欲来,风已满楼。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到2008年3月15日,美联储突然接到贝尔斯登的通知,表示如果自己在未来24小时内得不到外来的资金援助,将宣布破产。震惊之后,美联储迅速作出反应,出手救助。2008年8月,郭杰群的原老东家房利美以及另一大房贷巨头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相应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又被迫接管“两房”。

  那段时间,在瑞信自营交易部工作的郭杰群和众多华尔街交易员一样,“感觉美国政府释放的信息很混乱,无人知道方向在哪里,每天睡不着觉”。所有人都知道情况在走向糟糕,但却没有意识到,“至暗时刻”来得如此之快。郭杰群的邻居也是一位在纽约投行工作的高管,在雷曼倒闭前几天刚刚出巨款购买了雷曼的股票。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当天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6日,美国政府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而在10天前,房利美、房地美刚刚被美国政府接管。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很震惊、很恐慌”,金融危机发生逾十年之后,郭杰群对那段经历依旧历历在目。在经历了上世纪末的高科技泡沫破灭后,这是郭杰群在美国亲历的第二场经济危机,“两场危机虽然发生于不同行业,但人性的贪婪和资本在其中的作用是一样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广泛,一片哀鸿声中,繁荣时期不被人注意的致命隐患暴露无遗。

  对于这一场危机,郭杰群这样看待:“金融是个风险随时存在,且不可能杜绝的行业。由于其特殊性,金融需要严监管。但是监管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监督而不是代替管理,其次监管总是滞后于市场变化。因此重要的是有规范的机制。一方面要能够防范风险,同时在风险发生后,能减少破坏的程度。相比于人,制度建设更为重要。”

  “冲浪高手”

  身在美国,郭杰群一直都很关心大洋彼岸的祖国发生的事情。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近7万人丧生。当时在瑞信工作的郭杰群说服了公司对于公司员工个人救灾捐款数额进行1:2的配资。这是当时华尔街唯一一家有此设置的投行。

  更多时间,郭杰群会从专业角度去观察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2008年金融危机后,远在美国的郭杰群开通博客,常常在公开平台谏言。2011年7月27日的第一篇博文里,郭杰群这样写道:“没有经历海啸的人并没有资格说自己是冲浪高手。”这句话恰可折射郭杰群性子里的耿直和坦率。这些年来,郭杰群观察普惠金融、谈保障性住房、评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一项项政策热点的解析里饱含了他对祖国发展的喜悦与更大期待。

  现在回头来看,郭杰群的一些建言献策颇具前瞻性。在2011年10月7日的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展望论坛上,他警示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等同于房地产扩张进程,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考虑,造成文化断裂的现象。早在7、8年前,他提出的诸如鼓励跨城市区域之间的合作,对大学、职高教育进行结构优化,建立系统的数据中心,扩大资产证券化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等思考,正是中国政府目前所着力推动的事项。

  2011年,他在另外一篇博文中,谈到华尔街人才对中国金融业的作用:

  “第一,华尔街人才具有的具体技能和知识,如财务分析、计算机编程、企业海外并购上市程序等有直接的应有价值。这些技能马上就可用上,见效快。第二,华尔街人才的理念、经验,在华尔街打拼过程中对金融产品及机制、体系的观察,对中国金融发展更具有前瞻性、推动性作用。这些经验与中国本土机制的结合可以产生新思维,新理念。

  我之所以强调本土化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外经济,金融体制不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备,因此,直接搬用华尔街的理念还行不通。我们还应知道,不是所有的华尔街人才都会对中国金融业有用。如何合理地运用他们可能更重要。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具有具体技能的华尔街人才被用在政策制定、管理部门,这可能不太妥当。”

  回中国去

  事实上,郭杰群回到中国的想法已经酝酿许久。在美国的10多年里,郭杰群始终记着易纲老师的话,“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国”。

  有一段时间,从未在国内全职工作过的郭杰群对于能否成功回国落地这一问题上,心怀顾虑。这种内心忐忑使得他在如何回国的问题上有些徘徊不前。2012年,中国证监会在全球招聘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在历经近半年的多轮考核、答辩、评审后,郭杰群最终胜出,并被授予总经济师的职位。然而,出于不安以及对国内体制的不了解,郭杰群临阵婉拒。但命运又一次把郭杰群推向中国。2013年,在Zais Group做董事总经理、全球投资委员会委员的郭杰群被总部委派到上海负责公司的亚太事务。Zais Group是一家专注衍生品金融产品的对冲基金。郭杰群开始驻扎上海,常往返于中美。此时,距离他离开中国,已有18年时光。

  回到中国,郭杰群开始致力于推动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健康成长。2014年,郭杰群决定落地创业,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做出具体实践。资产证券化,又称结构化金融,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对现金流的结构化以及增信处理,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换为流动性较强的收益凭证的过程。通俗而言,即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帮助企业获取融资。

  郭杰群刚回国时,中国刚刚重启资产证券化事业。2013年8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此后不久,在大连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瑞士信贷集团董事会主席乌尔斯·罗纳的问题时,再次指出中国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资产证券化。这给了郭杰群极大的信心。在资产证券化方面,郭杰群是“熟手”和“老手”。早在2007年,郭杰群就曾经回国,在中国发改委做过有关资产证券化的讲座。在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眼中,郭杰群是对资产证券化领域有持续的理论思考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他的一些主讲和发言,一直得到金融界同仁的认可与赞赏”。

  郭杰群讲求做实事,并且常强调任何事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应该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之上。郭杰群发现,中国的金融实践发展与美国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体现于体制,还反映在思维方式。在中国,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金融,被简单化地操作、被片面化地理解。

  “市场参与者主要关心的是产品发行规模,能否低成本地募集到资金,而对资产证券化庞大的其他功能,如盘活资产、转移风险、设计满足投资人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在企业战略转型中的作用等还缺乏一定的关注。”郭杰群的回归,带来了资产证券化在海外发展40多年的经验与教训。为了推动中国资产证券化,他在《中国金融》《金融市场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组织每年一次的行业年会。2019年3月,第三届中国结构信用与资产证券化全球投资者年会更是与欧洲货币投资者集团联合举办,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24年在欧美地区举行的资产证券化全球投资者年会带入中国。郭杰群说道,“希望吸纳更多的海外投资人介入,加强中外投资人、融资人的交流,提高资源聚合的有效性,促进对资产证券化的理解以及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015年开始,郭杰群常去落座在号称“宇宙中心”的北京海淀区成府路43号的一座“神秘”小院。院门口的小红楼上高悬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这就是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号称金融界的“黄埔军校”――“五道口金融学院”。从这所中国金融界的最高学府中,走出了无数对中国金融政策走向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金融精英,在监管、各大银行、证券机构、交易所担任重要职位。在这里,郭杰群负责资产证券化的教学和研究,为金融精英授课。

  资产证券化课程的专业性非常强,要让学员们听懂不容易,更不用说要激发学员们的兴趣。但郭杰群的学生听过课后往往意犹未尽。“遗憾授课时间太短了”“听了郭老师的课,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郭老师不仅让我们知其然,还让我们知其所以然”……郭杰群每次授课后,诸如此类的学生反馈不计其数。在五道口金融学院教学评分中,郭杰群往往是所有全职教授或者业界导师中得分最高的老师之一。2017年,郭杰群被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EMBA&高管教育中心授予“最受欢迎的老师”奖。

  对于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郭杰群认为,时至今日,年发行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国,参与的企业数多了,市场、监管都更关心了,但在郭杰群眼中,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专业探索之路还很长,包括法、税制度等方面仍待改革。而自己在这条路上,将持之以恒地贡献力量。